与老慢性病患者谈输液问题

2015-05-30 13:37王小衡
家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滴速慢性病输液

王小衡

慢性病已经成为国人的头号健康公敌,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的公民比例分别为85.3%和79.5%,而且呈现井喷式增长。老年阶段处于人体生命的衰退期,老年人是患慢性病的主力军。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72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脑卒中。在我国,受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气管炎或肺气肿等)等困扰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中老年人占95%以上。众所周知,慢性病的治疗离不开打针服药,有时也需要输液治疗。

输液不要“主动申请”

医学上把输液叫做静脉点滴或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挂盐水针、吊针、吊瓶,是通过静脉把液体输入到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静脉输液的作用包括:

◎补充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需要,从而维持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提供静脉给药途径。

◎在抢救各种休克患者时起到扩充血容量的作用。

◎对于长期不能口服、饮食或危重患者,通过输液补充能量,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

临床上,输液一般在患者出现脱水但又不能进食饮水、高烧时应用。输液以其方便、见效快、节省治疗次数、可几种药物并用等优势,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输液还能迫使病者卧床休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达到治病目的。所以在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输液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

但必须指出,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来说,要改变主动申请输液的坏习惯。

定期输液防中风缺乏依据

每年一到秋冬季节,有些慢性病老年患者纷纷前往基层医院要求输入带有活血化淤药物的液体,期望通过“疏通血管”、“稀释血液”,达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一般输液时间在7~10天。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

首先,使用这种输液的方法来预防脑中风尚没有得到科学、严谨、大规模的临床验证,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其次,输入人体的药物主要是丹参、红花等活血化淤中药针剂。尽管这些药物有一定的活血化淤作用,能够稀释血液黏稠度,但其作用时间短暂,只有几天而已,不能长期发挥作用;此外,输液能冲刷血管,也无法去除血管里的斑块。因此,慢性病患者通过定期输液来预防脑中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感冒也要慎输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伤风感冒),是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于青壮年来说,感冒可视为小病,然而,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感冒虽小却不能忽视。老年人机体各脏腑功能减弱,抗病力下降,且多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如没有及时就医,在家自行治疗,很可能小病变大病如转为肺炎等。

因此,老年人一旦感冒,应充分重视,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和治疗。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认为老人感冒(特别是合并发高烧)输液效果来得快,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预防胜于治疗。我们应遵守“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老人生病后尤其是普通感冒合并发热,一般不必输液,也不必随意静滴抗生素。理由有:(1)这类患者用些对症治疗药2~3天后多能退热而逐渐痊愈;(2)在寒冷的季节里,发热患者易出现输液反应,重者可引起超高热(体温≥40℃)进而危及生命;(3)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很多老年人生病发烧都是吃药治疗,这样做可以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在家输液弊多利少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输液是小事一桩,对输液的不良后果知之甚少。患者在门诊让医护人员打上吊针后就要求回家输液,殊不知这种不严格的选择输液场所的行为,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举例说明如下:

◎肺水肿。常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输入液体量过多而引起。在家输液,由于时间较长,患者或家属有时会调节加快滴速,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滴速是医护人员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病情来设定的,如果擅自加快滴速,会使体内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导致急性肺水肿。

◎发热反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输液反应,是由于输入了致热源或输入的液体保存不当,换输液瓶时消毒不严密,不会无菌操作导致瓶口污染等造成。

◎药物过敏反应。由于某些药物易引起过敏,即使皮肤试验阴性后也不可大意。有些人认为皮试阴性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危险依然存在。

◎空气栓塞。由于在输液中更换液体时带入空气或输液管连接不紧漏气而引起。

有鉴于此,患者应选择安全场所如医疗机构输液;尽量避免在家输液,如确实需要,也要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带上必要的抢救物品上门监护。

老人若必须输液,家属要做好护理工作:

◎家属必须和老人在一起,便于照顾饮食和护理。如给老年人进食时须抬高上半身,有呕吐者可少量多次的喂给,以防食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

◎对于高烧患者,为了降低他们的体温,可减少盖的被子,并多喂清洁饮料或凉开水。

◎输液过程中老人尿量明显增多,可能会尿湿裤子,要及时更换,以防着凉或对皮肤形成刺激伤害。

◎如需计数液体滴数,要求根据不同病情控制输液速度,先向医护人员请教。

◎注意观察输液反应(详见小资料部分)。

◎如果在医院输液,当输入液体还剩15~20毫升时,及时通知护士换药瓶或拔针,以防液体滴完后将空气挤入血管内。

猜你喜欢
滴速慢性病输液
基于药物滴速预警规则降低某院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实践*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滴速记录器的研制与应用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