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
摘 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人文性”教育,进行了有效的阐述和分析。期望通过此文和同道交流与切磋。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辞海》中也这样给人文性下定义:“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这里面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应该是人类文化中那些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部分。这是就语文课程资源来说的,因此我们说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是静态的。但我们同时可以这样思考,所谓人文,就是关于人的文化,它关注的对象是人。因此,所谓的人文性,就是对学生本身生命个体的一种关照与追求,包括他们的尊严、态度、意志、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情感,是他们的心灵茁壮成长,从而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讲的是教育过程的人文性。因此,二者是有不同的阐释性。但同时,二者又可合二为一,那就是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去关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积极追求真善美、鄙弃假恶丑,通过潜移默化使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及一种主体精神。但同时要注意过程、方法。
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人文性”这一目标落实却存在问题。即人文性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目标落实比重的失调。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或者更进一步说为了学生将来的高考,过分强语文的工具性,好好一篇优美的散文变成了枯燥乏昧的现代文阅读,充满着灵性光辉的诗歌变成了干巴巴的几道诗歌鉴赏题目,至使生动优美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波澜不惊的复习课,如果说是放在高三,那么无可厚非,但放在高一、高二就让人很难接受了。这怎么愉悦学生的身心、怎么关注学生的心灵、怎么让他们去感受美,去与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当然语文的工具性不能忽视,但要适可而止,二者比重千万不能失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是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掘课程资源,更确切地说是教材资源
我们这一套新教材本身人文性就很强,因此我们要认真发掘,充分利用。如:孔子的“民本主义”可以说是对个体生命的执著;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失为一种人格的典范;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执著;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尊和人格的独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容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忧国忧民的典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我们什么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情怀;史可法面对外族入侵而英勇赴难的铮铮铁骨告诉我们什么叫民族大義;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充实着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厚而充盈。斯宾诺莎说过,一个人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种人性的典范。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2 教师要起到典范作用
课程资源固然非常丰厚,但对此,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树立教师典范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他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是影响他们的一生。孔子不是这样说吗“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的就是典范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正直的人格,有正义感,同情心,热爱生命,富有生命激情,和蔼和亲,对学生一视同仁,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懂得什么是假恶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要做好学生的楷模,任重、道远。
3 改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教学模式,整个一个法官审犯人,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头埋在桌下,战战兢兢地思考所谓的“正确答案”,然后再等待着老师的评判。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怎能指望学生放飞心灵,这样一种状态怎能培养学生的自信,怎能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势在必行。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地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要我说”,变成“我要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展现了他们的个性。
4 改教师角色
与上面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进行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今,教师已不再仅仅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师尊,不再是冰冷冷的高高在上的让学生去顶礼膜拜的菩萨、圣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更是要不得。我们应该从上面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去积极地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倾听那来自天际的心灵的呼唤,倾听那遥远的天籁之音,尊重他们的生命,维护他们的尊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他们才华、充分展现他们个性的平台。让他们敢于说不,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心声。一转“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总之,在充满恐惧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我们怎能指望他们有自信、有安全感;在专制环境中培养出的孩子怎能意识到什么是民主、平等;而在老师的权威下长大的孩子怎能指望他们具有健全的个性!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
5 结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并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去积极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使他们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以至于将来在社会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乐平三中 江西省乐平市 3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