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2015-05-30 10:48:04殷星
双语学习·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汉语心理

殷星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每个民族的文化风貌都由不同的语言记录来体现。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重点探讨了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文化;心理;汉语

一、什么是民族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并以精神文化形式积淀下来的集体性的心理走向和精神状态被称之为民族文化心理。它根植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不断地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在传承变迁中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主要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等[1]。

民族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认可民族及民族文化特点的体现。民族感情是民族凝聚的核心,是人民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热爱或依恋民族和民族文化体现。民族习惯是民族心理的直接表现,是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表现。

二、 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一)汉语语音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语音包罗万象,今天就音节方面谈谈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这一特点跟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也跟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两句诗经常因为前后两句不协调引起同学们的困惑,主要原因就是汉语的语音节奏问题。

一段话我们不可能一字一字断断续续的诵读更加不可能一口气不间断的读完。所以慢慢体会,每一句话都是可以划分成几个或者多个语音单位的。其中每一个语音单位都是由或多或少的音节所组成,最常见的是双音节。例如“我是‖学生。”“爸爸‖刚从‖单位‖下班。”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顿。所以吕叔湘先生说:“在现代汉语的语句里,双音节是占优势的基本语音段落……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2]。”

人们通常把单音节的前边或后边加一个音节使其变为双音节。目的是使语句实现双音节化,补充的音节在实际运用中只起到衬字的作用。没有意义。例如“梳子、嘴巴、老鹰、放着”;还有一些词语是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人们经常把它们缩减成双音节,例如:“豆沙包—豆包、职业高中—职高、公共交通汽车—公交车”等。

四音节的语音段落一般都可以遵循两音节一停顿的原理进行语法切分,使其在结构上可以保持一致。例如:

走马‖观花语重‖心长异曲‖同工做贼‖心虚尊师‖重道;

在一般的语句中同一句话可以根据语法和语音停顿进行分割。例如:

他把午饭带到教室了。

语法切分为:他‖把午饭‖带‖到教室了。

语音停顿为:他把‖午饭‖带到‖教室‖了。

“苦恨‖年年‖压金线”的语音停顿是依据双音节划分法,下一句应与其保持一致,所以“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语音停顿应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这两句诗读起来就不再绕口。

(二)汉语语法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成果,在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成果时必然会带上该民族深层次的心理文化烙印,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文化烙印体现在语言上,便形成了这种语言的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一部分,汉语语法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汉民族的心理文化的熏陶。

历史上,汉民族作为一个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长久以来生活在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中原地带,缺乏严酷的外部自然及社会环境,这就为造就汉民族“温和、务实、简约、谦逊”的民族性格奠定了物质基础,且汉民族格外重视血缘纽带,遵守伦理道德。这种民族性格结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而导致汉语语法结构的大量简省。汉语的词类没有了繁杂的形态变化,词的功能、词语的搭配、句法成分的位置都变得相當灵活自由。”

另外,汉民族格外信奉“中庸之道”、讲究“变通之法”的为人处世原则、个体价值观念体系,也对汉语语法的特点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文化上更是坚定地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汉民族的人们在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士人阶层长期引领下,在潜移默化中绝对信奉“中庸之道”、讲究“变通之法”的为人处世原则、个体价值观念体系,信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凡事留有后退、斡旋的余地,讲究“中不偏庸不易”的中庸之道。

(三)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1.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

(1)汉民族等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长期的统治下,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一种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汉民族文化。因此汉语的词序结构会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表现在:双音节合成词在排列中,尊在前,卑在后;长在前,幼在后;同样,相对于男和女,褒和贬、重要和次要、大和小等合成词,都是按照此办法进行排序,进而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种规律。

(2)男尊女卑观念

在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下,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的反映尤为明显。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等,总是男性词汇靠前,女性词汇在后。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永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常以 “奴家、贱妾和卑妾” 自称。

2.词汇的运用与汉民族的中庸思。

所谓的“中庸”是由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相统一的文化思想观念而形成的一种处世哲学。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人态度谦和、性格忍让;主张为人处事不得感情冲动、切忌走极端。对自己则要求“克己自足”,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净化心灵,从而可以避免和解决一些各方面的矛盾。

汉语中有大量表现中庸的词汇:安贫乐道、允执其中、威而不猛、文质彬彬、温润如玉、过犹不及、、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不偏不倚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浪编著.公关心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3]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0.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汉语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