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成为亮丽的风景

2015-05-30 12:04刘鑫玲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戏篇幅课文

刘鑫玲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也应该是这样。没有预习的语文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不可能高效的。

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多读、多写、多思,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但在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环节总是不尽如人意。笼统地布置预习,学生图个新鲜劲就只是像看小说一样把课文看一遍。这样的预习不仅一点效果也没有,久而久之,千篇一律的预习还会使学生滋生厌烦心理,影响学习兴趣。

其实,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和要求掌握的重难点的不同,设置丰富多彩的预习内容,让预习更有针对性,让课堂教学效果更明显,并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运用生字词,概括文章内容

扫清文字障碍是常规预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经常布置学生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无非是让学生做到会读、会理解。其实,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还可以改变一下方式,让学生在预习时运用所给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像《邓稼先》《荒岛余生》等文章,篇幅长、难点少,采用这种预习形式,既可反映预习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需求信息,为实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

二、多样化朗读,提高阅读质量

要熟悉课文内容,就离不开“读”,“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培养自己语感,才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但是,单一的自读是枯燥的,学生要么走马观花敷衍一下,要么干脆不看,直接看《伴你学》之类的辅助书算了。要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就必须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比如诗歌或散文诗,文句优美,篇幅短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音乐,练习配乐朗读,或独立完成,或两三个人合作,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会诗的意境美。对话描写比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角色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又能揣摩人物形象。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另外,还可以自己挑选竞争对手,分个人和小组进行对抗赛,比一比谁读得又准又流畅。当然,不管哪一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都不能忘了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肯定他们的朗读才能。

三、质疑预习,促进思维探究

从某种角度看,能对事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已有一定的理解,学习也是一样,若能对预习的课文多提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已见成效。因此,我们应重视质疑预习,多布置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向老师和同学“发难”。一般来说,对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富含深意的散文、小说、杂文或阅读障碍大的文言文,就可以通过质疑预习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察疑、质疑意识。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像传统课文《社戏》,预习时学生就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开头为什么要写平桥村的事;结尾六一公公和社戏一点关系也没有,能不能不写,偷豆不算偷吗;社戏并不好看,文中写社戏的文字也不多,为什么题目还要定为《社戏》等。课堂上,学生互相质疑,教师适时启发,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所有问题也在热烈的讨论中迎刃而解。可见,预习中多质疑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

总之,预习设计得好,能把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到语文课堂中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从长远看,能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让我们都来重视预习,精心设计预习这一环节,让预习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前沿风景线。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社戏篇幅课文
Britain's“Shark House”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during Wallerian degeneration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