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华
摘 要:认知同化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家奥苏贝尔所提出来的。针对传统教学与接受学习所存在的偏见,认知同化论的提出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作用。在认知同化论的熏陶下,不仅让人们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本文基于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对其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认知同化论;作用
1.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认知同化论认为,针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程度来说,不同人的大脑组织都会具有差异性较大的层次结构。由于人们大脑的认知组织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因此其知识体系在固有的框架中还分为认知体系的内外组成部分。[1]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植物界还是动物界,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科类体系。那么,针对于人类而言,其大脑认知结构有多个层次之分,这就直接决定了很多认知现象都难以分辨出其中的原委,在这其中的关联显然都具备了错综复杂的特征。而认知同化论的提出,即能够快速地解决这样的难题。就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而言,通过认知同化论的应用,不仅能够让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更加完美,同时也有效地推进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2.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科学地设计知识结构网络。认知同化论十分强调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的构建。这样的理念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必然具有较为突出的实用价值。我们都知道,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章节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的,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做好知识之间的梳理以及知识结构与网络的构建。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具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例如,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及凋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本章节所覆盖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细胞增殖,细胞的分化与衰老,以及细胞的凋亡、癌症的关注。要知道,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认知同化论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在此章节的内容中,我们知道细胞从增殖到分化,再到衰老与凋亡,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对细胞生命周期的描述,在讲授完各个知识点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以此来搭建起此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网络。相信通过知识结构与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的梳理将更加准确,而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将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认知同化论提出:“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兴趣性,加之知识本身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逻辑性,因此其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认知结构上的关系。”[2]这样的观念能够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充分地体现出来。那么,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授课的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挖掘新知识的概念。
例如,在“呼吸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绿色植物是怎么进行呼吸的?”然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了解到绿色植物是在光合作用下,通过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实现呼吸。然后,教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离不开能量供应的,这种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如何被释放出来的呢?是如何为植物的生命活动实现供给的呢?”显然,通过这些问题的铺垫来对“呼吸作用”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必然能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明白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内容,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内容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对旧内容也进行了复习。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每一位学生都会逐渐建立起知识结构与知识网络,从而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谢淑梅.认知同化论指导下的高中生物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33—234.
[2]黄 玮.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0(06):42—44.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