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胡英婕
摘 要:高职院校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高职教育要实施“5个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提升行业企业服务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能力提升
1 提升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在去年的全国职教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完善办学模式,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职业教育体现教育特色,保持生命力的关键要求。要推动五个对接,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要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推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如今,社会服务业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行业企业服务,又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何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加快培养适合生产一线需求的合格劳动者、着力提高高职院校的行业企业服务能力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焦点。
2 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服务能力的内涵
2.1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要求职业教育要贴近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实践育人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地方产业、行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另外,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的要求,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省级示范校,要发挥中高职对接工作的领头羊作用。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企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征,既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即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具备了双师的条件,才有了服务企业的素质。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实践经验,主动为企业提供相关培训、技术咨询,开展技术革新、解决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3 提升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服务能力的途径
3.1 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合作,是一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在校园学习与在生产一线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模式,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并将校企合作作为加强现代职业教育、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一项有力措施。
目前,高职院校的整体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协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在校企合作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更没有合作的热情,往往是学校迫切心情得不到企业的回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新的职业需求不断出现,一些传统的职业逐渐失去市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系统工程,是实践性非常突出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实训设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而学校本身往往在新设备的投入方面力不从心。由于企业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安全生产等诸多因素,其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在愿望和现实的矛盾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例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高职院校建设“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双方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共建教学实训科研平台,按行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企业派驻工程师进校园,双方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利用中兴通讯就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资源,解决学生就业,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这一做法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的模式。
3.2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由学校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企业专家、行业名人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行业发展现状、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实际情况、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专业服务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进行认真剖析,明确专业定位、职业能力需求、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求的知识与能力,合理安排课程,将知识学习与岗位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着力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施中,转变培养模式,推行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3 全面提高人員素质,找准突破口,提升企业服务能力。
依托合作企事业单位,搭建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平台,通过人才引进、委托培养、聘请能工巧匠、企业生产岗位锻炼等措施强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科研团队建设,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其技术服务能力。
注意教师科研服务队伍的层次搭配,特别是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青年教师学历高、搞科研热情高,在研究生阶段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锻炼,而且知识更新快,结合老教师的阅历、实践经验,会给整个团队带来积极向上的活力,增强团队的创新能力。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教师可以把眼光放得低一些,重点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教学中教改问题的研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眼光集中在诸如一些技改革新的项目上。如果研究成果取得成功,必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高职院校的行業企业服务,如果仅仅依靠教师,难以形成合力、发挥集团优势。
一般来说,学校由科研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科研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传递科研信息的桥梁,是教师之间沟通的纽带,是学校科研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推广宣传科研成果的主要力量。可见,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服务能力的高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人员培训、进修、互访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使其对工作的重要性和职责能够充分理解和体会;
二是加强学习,熟悉业务,熟练工作程序;
三是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加强沟通能力,为教师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四是工作作风要端正,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此外要树立自身威信,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取得广大教师的信任。
3.4 加强过程管理,转变服务观念,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即重视课题立项和结题,忽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忽视资料的累积,进而影响研究成果的推广。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对研究工作的计划性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计划得不到很好的落实,造成研究成果质量不理想,应用性不强等后果,以至于研究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不能充分发挥出研究工作对教育、教学等工作的推动作用。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对课题主持人、参与人的指导,提高其研究水平;
二是帮助课题组完善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三是对课题结题把好关、积极做好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行业企业服务工作提供了动力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有关文件和制度中引导和激励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行业企业服务。在高职院校内部,应切实将行业企业服务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领域除了人才培养工作以外,也应包括行业企业服务能力等。
4 结束语
提高自我、强化服务、主动融入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让高职教育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与经济发展高度吻合是提升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马云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J].成都:当代职业教育,2012.3.
[3]耿金岭.对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基金项目:
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LZY15589)。
作者简介:
李嘉,男,汉族,1969年生,辽宁锦州人,教授;胡英婕,女,汉族,1971年生,辽宁锦州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