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鱼》名物词理据探微

2015-05-30 05:49刘毓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尔雅理据

刘毓恒

内容摘要:《尔雅》是中国的辞书之祖。笔者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尔雅·释鱼》篇名物词理据进行了重新的收集、整理与分类。对鱼类词的名称来源与类别体系进行了分析、梳理。对相关词条的理据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尔雅 释鱼 理据

一.引言

“理据”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陈寿(晋)《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故陈思王作武帝诔曰:“于穆式皇,冑稷胤周,此其不同者也。及至景初,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后魏为禅,晋文称,昔我皇祖有虞,则其异弥甚,寻济难隆,及与尚书缪袭往反,并有理据,文多不载,济亦未能定氏族所出。”[1]其最初的意义当是:道理之所据。

南朝曾僧岩《重与刘刺史书》:“纡辱还海,优旨仍降,征庄援释,理据皎然。”其中“理据”一词的意思是“道理和根据所在”。

词的理据,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事物的得名之由,即我们为何会选用这个词语称呼而不用别的词语。它反映了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关系。探讨词的理据,是传统词源学的内容,也是名称学的内容。其概念基本相当于认知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的“象似性”,指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或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天然联系,即是有理据的。1940年,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识到,每种语言都具有合乎逻辑的相似性。[2]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作为书名,“尔(古代“尔”与“迩”通)”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作为我国第一部义类词典,统共19篇中用了16篇解释各种名物。如王国维所云:“《尔雅》一书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者也。”《尔雅》是古代名物词的类聚,是我们研究古代名物词理据的尚好材料。我们可以用或同或异的古今雅俗之名互相参证,考求古代名物的得名之由。[3]

学术界对《尔雅》的全面研究一直继续,然而由于相当一部分材料有限,关于名物词的理据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仅以《尔雅·释鱼》为材料,试作剖析,希望能为《尔雅》名物词的系统研究、探析汉语语词理据的特点及规律提供些许参考和思路。

《尔雅·释鱼》篇介绍了鱼、蛇、贝、鳖之类。这里对“鱼”的定义比较宽泛,它认为凡是有鳞甲的动物都可以放在鱼类中。其原因与古人类比思维中“生生不已"、"变化无穷"的神话生命观有着密切联系。全篇共54个词条。辞书从多个角度解读了鱼类词条,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二.《尔雅·释鱼》名物词理据的具体类型

根据词条理据的收集情况,将其分为:形体特点、自然生性、同名、异名与杂糅、借用等三大具体类型。

(一)形体特点

(1)以鱼身颜色为命名理据

如:“鰋。今鰋额白鱼。”释曰:“注云:‘今鰋额白鱼。郭以目验言之也。”又如:“燕,白脰鸟。”凡从“燕、晏”得声语词大多含有“白色”义。騴与鰋的异体字声符一致。因此,鰋是由鱼身颜色纯白而得名。《尔雅·音训》:鰋名与燕、驠、騴、骃皆有白义。

又如:“鳢。鲖也。”郭郛注:“鳢,乌鳢、黑鱼、乌鱼。鳢是由鱼身颜色深黑而得名。”《尔雅·音训》:释文鳢、字或作鲡。案鲡之言骊、说文骊、马深黑色也、训鲖之鳢……

上述两个名物词的命名都参照了马类名物词的命名理据。

(2)以鱼的形体大小为命名理据

如:“魾,大鳠,小者鮡。”《尔雅·音训》:蜃,小者珧。(珧,玉珧。即小蚌。释曰:蜃,大蛤也。《月令》云:孟冬之月,雉入大水为蜃。其小者名珧,一名玉珧,可饰佩刀削。)凡从兆声多有小义。所以鮡得名来源于其形体特征。

再如:“鱦,小鱼。”郭郛注:胚胎发育成形,尚未孵出的幼鱼。《尔雅·音训》:鱦即孕之后出字、广韵梗韵猛纽有鱦、云蛙属、此俗黾字、与此小鱼字同形而异原。孕字亦作、见太玄、玉萹云、孕古文作鱦。由可推究“鱦”词义。    以上两个词条都来源于形体特征。

(3)以鱼的形体形状为命名理据

如:“魁陆。”《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陆有厚义、故注曰圆而厚。《广雅》:陆、厚也、释地高平曰陆。《说文》:高平地。从坴,坴亦声。此得名来源于体态特征。

(二)自然生性

(1)以鱼的个体特征为命名理据

如:“鱼有力者,鰴。强大多力。鰴犹挥也、鱼有力曰鰴……”邢疏:凡鱼强大多力异于群辈者,名鰴。邢疏:刘逵《吴都赋》注:鰴鲸,鱼之有力者。郭郛注:“鰴,强大多力的鱼叫做鰴。”

此得名来源于此鱼强大有力的自然生性。

(2)以水虫的肤质特点为命名理据。

如:“鲇别名鳀。江东通呼鲇为鮧。”《广韵》:鮧、大鳢也。王引之云、鳀之言鲇也、《广雅·释诂》:鲇、粘也。《尔雅翼》:鮧鱼偃额,两目上陈,头大尾小,身滑无鳞。郭郛注:鲶,鲶科,身长,前部平缏,后部侧扁,胸鳍具一硬刺。无鳞,皮肤具黏液腺。肉食美。味美。此得名来源此鱼肤质粘滑。又如:“鲨,鮀。”《说文》:鮀、鲇也。此词条得名理据可参考上条。

(三)同名、异名与杂糅、借用

(1)《尔雅·释鱼》中有部分词条同名。

如:“鳢。”与“鲣,大鲖,小者鮵。”

如:“魾,大鳠;小者鮡。”与“鲂,魾。”

如:“鰝,大虾。”与“魵,虾。”与“鲵,大者谓之虾。”

如:“蚹蠃,螔蝓。蠃,小者蜬。”与“贝,居陆贝<贝猋>,在水者蜬。”

(2)《尔雅·释鱼》中有部分词条异名。

如:“鮂,黑鰦。”即白鲦鱼,江东呼为鮂。鰦者、兹也,亦即兹之后出字、春秋传曰、何故使吾水兹(浊)。兹古同“滋”。郑笺:鲦,白鲦也。性好群游。《庄子》云: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埤雅》:鲦鱼形狭而长……“条其状也,粲其色也,泅其性也。”

如:“鳛,鳅。”《尔雅·音训》(黄侃):陈藏器云、鳅鱼短小、常在泥中、案鳅之言汓(古同“泅”,游水。)也、也言酋也、考工记庐人酋矛(姓氏)、郑训为短、云酋之言遒也。其得名是根据形体特点(其鱼短小)而来。

(3)《尔雅·释鱼》中有少数词条存在理据杂糅现象。

如:“鮥,鮛鲔。”《尔雅·音训》:鮛之言叔也、叔、少也、故陆玑云、小者为鮛。鲔。鲔之为鲔、以青黑得名、汉书薛宜传遇人不以义而见疻者、与疻人之罪钧、应邵曰、以杖手殴击人、剥其皮肤、肿起青黑、而无创瘢者、律谓疻痏、说文鮨、一曰鲔、然则鮨之为言疻也。鲔之为言痏也。青黄色也、青黄青黑略相近。又疻与黟声转、黟、黑木也。鮛鲔是小的青黑色的鱼。此得名来源于颜色和形体两类特征。

又如:“鮤·鱴刀 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鱽鱼。”郭(璞)注:“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得名中的“刀”描摹此鱼外形。之言分列也、鱴之言灭也。本草马刀味辛、杀禽兽贼鼠。案马刀即周礼鳖人郑注所谓鱴刀也。鱴、灭得名源于其杀禽兽贼鼠的功效。

(4)《尔雅·释鱼》中有少数词条存在理据借用现象。

如:“鰋”与“鳢”。以上两个词条均参考了马类的命名理据。

如:“鱊鮬,鳜鯞。小鱼也。似鲋子而黑,俗称为鱼婢,江东称为妾鱼。”鱊鮬、说文无、即鳜妇之异体字、鯞即妇人之后出字。妇亦兼帚声、释文音章酋反、未为非也。鮬、字林丘于反、则与鱊鳜为双声。《尔雅翼》云:鳜鯞似鲫而小,黑色而扬赤,今人谓之旁皮鲫,又谓之婢妾鱼,其行以三为率,一头在前,两头从之,若媵妾之状。以上这个词条的命名借用了人类称呼。

三.《尔雅·释鱼》名物词理据特点及规律

1.《尔雅·释鱼》名物词理据来源于其形体特点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鱼类的名物词理据以其为主。古人对事物的命名及认知途径还是以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为主。

2.源于鱼类的自然生性的比例也非常大,说明古人对事物的命名已慢慢摆脱直观形象的束缚,已相当重视探析它们的超形体特点。可见,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成为理据形式的主要补充。

3.在鱼类命名中存在着同名、异名的现象。人们在命名时,侧重不同的理据,因此得名存在差异;人们在命名时,也有将多种理据杂糅在一个名称中的现象;人们在命名时, 显示了古人驾驭语言的效率性和智慧性。他们喜欢移花接木,借用其他类物(如:人、马)的名称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寿(晋).三国志(百衲本景宋绍熙刊本)[M].商务印书馆.卷十四魏书十四第295页

[2]王兴隆,陈淑梅.《尔雅·释虫》名物词理据微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赵红梅,程志兵.《尔雅·释木》名物词理据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12第4期

[4]李学勤.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

[5]黄侃.黄侃文集:尔雅音训[M].中华书局.2007.7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尔雅理据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好班差班
《尔雅》研究史的立体化构建——朱祖延先生雅学研究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