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全媒体记者的培养策略

2015-05-30 21:08葛方度
中国广播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媒介融合培养

葛方度

【摘 要】融合新闻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行,采用多种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这种新闻业态的变化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本文认为,应在了解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基础上,更新培养理念、设置多元化的模块课程、开发和培养新媒体师资、开发培训互动平台和反馈机制。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全媒体记者 复合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在十年前,媒介融合还只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预测或者趋势的话,那么今天它已然成为现实。不仅各种传播介质(纸质、广电与网络)互相整合,传播的各个要素(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及受众)也逐渐融合为一体,这一现象被新闻业界和学界称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而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以及微博的出现,造就了一个自媒体的时代,让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业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实践与传统的单一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巨大差异,构成了崭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也被称之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 Journalism)。融合新闻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行,采用多种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这种新闻业态的变化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及时跟踪业界动态,做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如何进行培养模块设置?如何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活动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融媒体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

(一)全媒体记者的概念

要界定全媒体记者,首先应该界定的是媒体融合的概念和形态。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蔡雯给出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是:“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整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②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媒介融合的认识局限于跨媒体,即横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以不同媒介的报道形态,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次售卖的报道模式。在此理念下,当前新闻媒体往往致力于跨媒体扩张,要求记者一身多能,既能写传统新闻稿件又要掌握新媒体新闻的写作技巧,同时还要担当摄影、录音、视频的工作,这样一来,技能的要求被提到了首要位置,这其实是对媒介融合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跨媒体只是媒介融合的外在体现形式,媒介融合不是不同媒介的简单组合,而应该是在整合不同媒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受众的细分服务,是依据受众新需求和不同媒介传播规律,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拥有不同媒介只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媒介融合的核心要求应该是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在理解媒介融合的基础上,不难看出全媒体记者是指能突破传统媒体的桎梏,掌握不同媒介传播特点和规律,具备传统的采、写、摄、录、编等能力与运用现代网络和移动新媒体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二)全媒体记者是大势所趋

美国是全球媒体融合实践的先锋,早在数年前就有《坦帕论坛报》等报业集团开始尝试媒体融合。目前,《坦帕论坛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传媒机构均已较大规模开始尝试媒体融合模式。据统计,目前美国已有33个州的107家传媒机构在进行媒体融合工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也于2005年设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媒体融合专业。

自从新媒体诞生以来,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和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到来的必然选择。面临局势的变化,打造一支“全媒体记者”队伍则是实现媒介转型和再造的重中之重。

二、全媒体记者的必备素质

(一)拥有全媒体传播的整合力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首先带来的是信息采集与制作流程的变化,即不同形态的媒体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实现统一策划、资源共享,再根据媒体形态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与重构。与此相对应,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要求传播者具有很强的信息采集和传播整合的能力,落实到培养新型的跨媒体人才上,意味着记者能够掌握不同媒介特点和传播规律,具有独自处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的综合能力。

(二)拥有跨媒体报道的判断力

在媒体融合的新格局中,多种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交织。当新闻事件发生需要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的时候,记者需要根据新闻事件和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在最快的时间内对如何展开新闻报道做出判断。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网站为例,2009年就已采用本报记者和编辑在新闻博客中首发新闻的方式,在新闻事件更清晰、要素更完善以后,配上照片和视频再放到网站上的其他空间。如何准确地判断新闻在什么平台上首发?如何利用不同的媒介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报道?这对媒体融合时代的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者面对每一次报道都要有融合各种媒介进行报道的意识,通盘考虑采用什么方式报道什么内容,考虑什么手段更适合当前的新闻报道。如果遇到突发大事件,记者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图片、音频或者视频呈现。但是对不同的媒介报道要有不同的侧重,写报纸报道要能充分挖掘深度;做网络报道和移动终端报道可以充分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报道形态,展现事件的全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偏好。

(三)拥有分众化传播的辨识力

全媒体记者需要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基本理念。通常新闻事件发生后,全媒体报道的顺序是:手机媒体短信报道,网络媒体滚动报道、图片报道和视频报道,报刊深度报道,这种做法看似合理,究其实质还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一种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对用户造成信息轰炸,导致阅读疲劳。全媒体记者应该打破这种模式,在日常报道中运用新媒体的互动手段加强和受众的沟通交流,研究受众信息消费喜好,根据用户的特征做出不同的报道,同时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服务,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

记者要突破原有的传统媒体思维和固有的媒体界限意识,变受众为用户,变宣传、灌输为引导、服务,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同一条信息在不同的平台上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献给不同需求的用户。

三、全媒体记者培养策略

(一)更新培养理念

无论是新闻行业的内部培训还是新闻院校的正规教育,重点都偏向于掌握媒体运用的技能,尤其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学会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技能于一身,“全媒体记者”被简单地解释为“全能记者”“背包记者”(指将所有摄像摄影设备都放在一个大背包里,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的记者)。

虽然媒体融合的表象是媒介形态的全覆盖,但是媒介融合并不是不同形态媒体的简单叠加和组合,拥有不同媒介只是媒介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在于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融会贯通地应用不同媒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而基于此的人才培养理念则应该是以技能掌握为基础,以整合运用为延展,以思维转换为本质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设置多元化的模块课程

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只专注于单一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的编辑记者培养,这种固有的模式当然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多重思维和技能的新闻人才。所以,传统的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模块设置必须改变,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基础扎实、技能多样化的新闻人才。

那么如何设置课程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呢?首先,强化新闻写作等基本功。无论是哪种媒体,它们所需要的都是能够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的人才,因此,写作的基本功应该强化,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训练写作能力。其次,强化多媒体技能的训练。媒介融合时代对于新闻人才的需求是一种复合型的需求,他们不仅要懂得写作,还要懂得录音录像,甚至各种网络技术,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增加音频视频制作、摄影摄像、图像处理、网站建设、移动终端技术等模块。最后,强化媒介融合思维的训练。要在掌握不同媒介技术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不同角度、利用不同媒介报道的训练。

(三)开发和培养新媒体师资

培养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和课程设置,优良的师资和完备的教学平台是实现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已经进入媒体工作的记者的需求和在学校学习期间是不一样的,经过了成熟的大学教育以及工作的实践锻炼,媒体人士在提高工作素养需求方面要求更为专业和有针对性。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编辑记者对于新媒体的传播理念、技术等知识的需求十分急迫,开发和培养新媒体师资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工作。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培训实践为例,自2012年起开始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将学员送到最具有行业代表的新媒体公司现场学习新媒体企业的理念以及运营知识,同时,将新媒体的行业精英请进来,为员工讲授新媒体的相关知识,2014年还引进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体融合课程,以及长江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学院的大数据、媒体融合教授课程。

(四)开发培训互动平台和反馈机制

第一,建立新媒体分享互动平台。随着网络的高度普及,具有上网、录音、录像和摄影功能的移动终端使用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培训记者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展示自己的新闻稿件、录音以及录像等作品,并让学员参与对作品的相互评价,在这种互动中让学员得到提高。

第二,建立培训实践反馈机制。加强培训的跟进管理,加强反馈评估的监管,以确立员工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而这种反馈评估的监管可以全面地利用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员工和员工、员工和老师的互动,作品展示的定期打分和优秀作品评奖等激励机制来跟进员工个人的成长。

英国《每日电讯报》为了使记者适应新技术和新的工作方式,设置了周密的培训课程,所有部门记者均需要接受多媒体的培训。美国《纽约时报》培训能够从事多媒体报道的“全能记者”的时间每年有3个月之久。此外,纽约《新闻报》派摄影记者去专门的培训机构参加视频培训,英国广播公司培训与发展部专门设置了新媒体的面对面和在线培训等。面对媒体融合的趋势,我国媒体对于全媒体记者的培养无论在培训时间、培训课程师资的开发利用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记者培训时间不足、课程设置不够丰富、老师的开发跟不上培训的需求等问题,而这需要在以后的培训课程开展中不断提高和改善。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本文编辑:肖婧为)

注 释

①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June 5,2001.

②蔡雯 王学文 《角度视角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载《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潘祥辉 《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载《当代传播》2011年第6期。

2.蔡雯 《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载《今传媒》2006年第11期。

3.仲洁 《媒介融合背景下全能型记者的培养》,载《视听纵横》2011年第2期。

4.梁永真 《试论全媒体时代对记者职业的影响》,载《新闻天地》2011年第1期。

5.詹新惠 《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载《青年记者》2011年第6期。

6.栗平 《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载《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媒介融合培养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