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琼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难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教研积累,谈谈小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提升的实施策略。
一、“口”与“手”齐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催化剂,学生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阅读时是否出声。由于默读时不需出声,导致阅读教学中产生一种误区,认为“默读不动唇,朗读才动口”。其实,默读时也要动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初学默读时。初学默读时,有些学生常常伴有较小声音,这是借助读出的声音领会意思,教师不应横加批评,而要逐渐纠正。至于默读时嘴唇不停地动,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习惯,因为默读时动口,可以锻炼学生“咬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字、词读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阅读时不仅要“口”动,还要“手”动。所谓“手”动,就是在阅读时做到“边读边动笔”。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标出段中的层次;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记录产生的疑问;还可以在文章中作出批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动“手”的良好习惯。
当然,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仅靠“口”与“手”齐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和“心到”。“眼到”就是阅读时要看清每一个字,不能如“蜻蜓点水”般跳跃式阅读,更不能如“走马观花”般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阅读时要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看文本,做到边读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二、“音”与“像”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件乐事。学生也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有激情。由此,何愁学生阅读能力不提升,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素养不提高?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多媒体手段,将相关的“音乐”“影像”与学生的阅读文本相结合,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组织《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时,我首先播放“桂林山水”的“影像”视频,给学生以直接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上阅读课文,体验对“桂林山水”喜爱的情感。
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竞赛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兴奋、激动,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感情打下基础。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阅读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学生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三、“统”与“放”有度,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严重压缩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统”得过死,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承接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四、“读”与“练”同行,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性误区,就是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灌输,而忽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内化和语感的积淀。所以良好的语感,必须通过阅“读”来实现。在“读”中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俗话说:“只‘读不‘练,语意难见。”阅读教学中应做到“读”与“练”如影随形,“练”的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在组织《九色鹿》一课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昭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让学生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使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