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那株“黄太平”

2015-05-30 10:48李秋晨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金子般小园太平

李秋晨

母亲喜欢栽植各种果树,尤其是“黄太平”这个树种。也有叫其“铃铛果”的,可能是它的果实黄澄澄的,酷似马脖子上挂的铜串铃,亦有金子般色泽的缘故吧。然而,母亲却总是叫其“黄太平”。母亲常说,太平,太平,天下太平,这名字叫着好听,果也甜蜜,是咱老百姓最喜欢的树呀。

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她经历过许多“战乱”。1935年的六七月份,东北已经沦陷,通肯河畔的老家也未能幸免。一天,屯里突然来了六七个日本兵,路过我家小园时,发现里面的黄太平果已经手指肚大小了,便踢开篱笆院门闯了进来。奶奶赶忙扯着母亲躲了起来,爷爷则迎了上去,没等开口,便让小鬼子用枪托打倒在地。汉奸说,皇军渴了,要你们把园子里的果子摘些来,尝尝鲜。头上流着血的爷爷说,那果还没熟,又酸又涩不能吃呀。汉奸翻译对小日本咕噜几句,他们便“八嘎、八嘎”地骂了起来,抡开枪把子一顿乱砸。顷刻间,小园里的“黄太平”青果滚落一地,园子里其他的黄瓜、柿子、辣椒、豆角等蔬菜也被践踏得不成样子,只几分钟工夫,便被“罢园”了。抗战胜利后,东北解放了,老家实行了土地改革,母亲才又在门前的小园里栽植了“黄太平”。

我记得,读小学五六年级乃至初中的三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前后,物资匮乏,生活艰辛,吃不饱饭,而太平果成了母亲的“珍宝”,每天早上都给我装满一兜,带到学校作为一天的“中午饭”。母亲的“黄太平”,是我活命的“恩人”,也是支撑我考入中专的“命运之神”。

1965年秋季,我被绥化师范学校录取。送我上学的那天,母亲给我的挎包塞满了“太平果”。她说,路上渴了、饿了就吃几颗。到了学校,别忘了给新老师、新同学们也尝尝。太平,太年,你会一路平安的。望着母亲,我鼻子一酸,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许多美好的人和事遭到空前的“厄运”,1967年,母亲的“黄太平”被铲除殆尽。

又隔十年,1977年的春天,母亲才又在自家的小园栽上几株“黄太平”。三年后,因工作关系,我调到县城工作,新居是租住郊区菜农的两间泥草房,巧的是前边也有个小园,征得房主的同意,母亲又栽了两棵“黄太平”。此时,母亲已近耄耋,但她耳不聋,眼不花,腿脚也很利落,精神蛮不错的。每天,我与爱人上班,儿女们上学,母亲便把整个身心扑在小园里,用在“黄太平”树上。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那两株“黄天平”被母亲侍弄得郁郁葱葱。秋风一吹,金子般的太平果,在阳光下绿叶中闪闪烁烁,煞是喜人。这时候的母亲更忙了,摘下来的太平果,你家一盆,他家半兜,左邻右舍、南街北坊几乎送了个遍,大人小孩没有尝不到的。都说,这老太太,活脱脱一尊菩萨呀,难怪都八十多了,还那么硬朗。

1990年9月,又到了黄太平成熟季节。那天下午,母亲在采摘太平果的小憩中怀抱着一小竹篮太平果,身边放着她的长杆旱烟袋溘然长逝,那一年她正满85岁。遵照她生前的心愿,我把她送回老家墓地,并在墓碑右侧栽下一棵“黄太平”,使其与母亲长相厮守,共享太平……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金子般小园太平
作 品:乡村旅游风景绘画
——小园台榭听蝉鸣
太平风俗美
吴闻章
孙剑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挤一挤,挤一挤
宁死不屈的小英雄汤小园
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