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那一方小池

2015-05-30 10:48李桂平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小池杨万里廊桥

李桂平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诗人醉了,醉在一方小池。此时诗人的视角位于小池前的廊桥。凭栏品茗,山坳里的景物尽收眼底。

丘陵上的房屋依山横向排列,纵向深进。村名湴塘,掽者烂泥。据说,晚唐时杨氏开基祖杨辂赴任吉州刺史,途经湴塘,马蹄被烂泥绊住,杨刺史觉得天要留人,索性把家眷留在此地。兰溪从远处丘陵中蜿蜒流出,经过廊桥之前,与这一方小池沟通,活了一池荷藕。兰溪上建有廊桥。廊屋由六根实木撑起,柱刻楹联,梁绣彩绘,廊屋顶青瓦装饰,流畅精美。

湴塘是诗的村庄,空气中到处弥漫诗的元素。一首《闲居初夏午睡起》似是信手拈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可爱的诚斋体自然质朴,温暖人心。

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二万多首,留存四千多首,代表作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被誉为一代诗宗。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开始他的官宦生涯。官员杨万里胸怀抱负,不甘于在司户、县丞这样的岗位磨蹭,终于有一段做京官的历史,是给太子做侍读。本来有不错的前景,可不知什么环节出了问题,1179年又被派往广东任职,如此蹉跎他似乎已经厌倦,“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开始有了回家的念头。

杨万里家教很严,长子杨长孺为福建安抚使时,尊家训,忠事于君,判案时秉持“你为天子亲,我为天子臣,你犯天子法,我行天子刑”,大公无私,为百姓办案,获得闽地大治,政绩显著。宁宗赏赐杨长孺时,他却回答说:“不要赏我,要赏就赏我父亲吧,是我父亲教导我这样做的。”

杨万里一生好茶爱茶,“旧赐龙团新作崇,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喝茶都喝出了病。“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执着于茶道,让他走进人生的大境界。

杨万里崇尚荷花,除了《小池》,还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写的也是荷花。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让杨万里在官场举步维艰。杨万里在官场耗了半辈子,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最后是“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他的儿子同样是进士出身,据说死的时候连棺材也买不起。父子两代人彻底践行干净做官。

皇帝的眼睛是雪亮的。杨万里死后,获得了他这一级官员难以享有的崇高荣誉,皇帝封他为庐陵郡开国侯,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节者,气节,骨气。

同为杨辂之后,杨帮义比杨万里大两辈。义音义,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杨帮义性格刚烈,仿佛上苍刻意造就英雄,一直默默无闻做着县官的杨帮义,突然间做上了建康府通判(相当于地级市行政长官副职),可他运气不佳,九月上任,十月金兵取建康。这一天,户部尚书李锐、沿江都置使陈帮光献城出降,率官属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拜完颜宗弼。这一天,杨帮义拒不出城,写下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帮臣”。被俘后,完颜宗弼命人剖腹取心,惨烈之极。

杨帮义生于1085年,卒于1129年,生命何其短暂。从1115年进士及第,到1129年英勇就义,为官十四载。谥号忠襄。襄者,解衣为耕。种子播下了,就会在土地上发芽。

杨氏一门,一忠一节,门庭何等光耀。这是湴塘最有价值的文化记忆。

在湴塘,我悄悄在杨万里的墓前三鞠躬。我知道,这远不能表达我对他的敬仰,我似乎需要走进小池,采一朵荷花放在他的墓头。可是小池没有了,据说当年为提高灌溉效率,迫使兰溪改道。过去蜿蜒的水流变得笔直,原来小池的方向成了溪,而溪的方位改作塘。廊桥之下无流水,淤塞成一块荒芜的塘,河草覆盖着,零乱的生机蓬勃着草莽精神。廊桥之上无人经过,不然桥面何以晾晒如此多的牛粪?

岁月久了,廊桥行将倒塌,这儿珍藏着村庄太多的文化记忆,宜在修缮。可这廊桥经过他们一番打理,竞连魂儿都惊跑了。六根扁平硕大的水泥柱子顶着廊屋,廊屋顶上青瓦换作红色琉璃,没有线条的生硬,水泥的冰冷凝固了诗的空气,怕是杨万里在世也写不出小池。

湴塘找不到杨万里笔下的景致,泣塘走不进杨万里的心灵。湴塘人知道杨万里的价值,他们渴望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然而,失去对于传统的真诚关照,有了这个名号又能怎样呢?

我们的心灵无法抵达那一方小池。

责任编辑:刘高亮

猜你喜欢
小池杨万里廊桥
去廊桥找你
初夏《小池》
小池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杨万里诗一首
小池何自暖如汤
犹记廊桥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