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水守望者

2015-05-30 10:48贺文英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故乡

贺文英

资江真美啊!一年四季闪耀着粼粼波光,浩浩汤汤,不停流淌。河里有人在游泳、划船、钓鱼,岸边有许多人家依水而居,他们在这里劳作、生活、繁衍后代,演绎着自己的悲喜人生。我曾无数次看到某位叔叔在清晨撒下的网里收获一条条翻腾的鱼;又亲闻婶娘或伯娘们甩着白里泛红的手把子在河岸洗衣、斗嘴,用粗犷的话语调戏在旁过路的男人们。

我曾经以为,这些熟悉的生活点滴,就是资水河畔的真实写照,他们祖祖辈辈大都栖居于此,成为资水的主角、资水的生命线。而作为较早从资水边上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廖静仁先生也熟知这里的一切,他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搬到自己的文章里,用一管巧笔雕琢、润色,却使他们与资水河一样,绽放出了别样光芒。于是外界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了安化,了解了资江、唐家观、井湾里等地方,甚至还能寻找到某个艺术化了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或深或浅的刻痕。网上搜索“廖静仁”三个字,是文化湘军代表人物,著有《蔚蓝色的祝福》、《纤痕》、《境界》、《船魂》等作品,是国家五一劳动奖、百花文艺散文奖、香港首届中国当代作品奖的获得者。

然而家乡情深,故土河山意切,他还是能经常回到安化,在自己的故乡寻找儿时伙伴与美好回忆,偶尔也应邀参加安化本土的文学活动,帮助一些作者发稿或者指导投稿。我就这样有幸认识了他。

那是2014年底,县作协组织了一次文学笔会,他从省城赶过来,在茶马驿站与大家见面,我们刚好被安排在同一辆车上。先生中等个子,剃个光头,有些发福,穿一件深色皮夹克,之前在书上看到的那标志性的络腮胡子已经剔得干干净净,人仿佛也显得年轻、精神许多。

能够见到书上和传说中久仰的人物,我当时紧张得一言不发,他友好地向大家打了声招呼,便与同车的县作协陈主席聊起天来。他们讲的大都是些形而上的东西,我是插不上嘴的,只好在旁边听。车窗外闪过一树一树浓绿的冬天的树影,远处的天是蓝蓝的,冬天的阳光铺天盖地向我们撒过来,大家此时的心情都很愉悦而温暖。后来二人因为某个文学观点发生争执,具体内容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他们很较真,一定要弄出个所以然来。文人之问的斗嘴非常有意思,幽默风趣,字字珠玑,像讲相声一样,我在旁边听得笑出声来,他于是回过头来说:“小妹子,你说是不是!”那语气好像不是要询问我的意见,而是要我认同他的观点似的,然而他这一问我的紧张感却一下子全没了。

这是我第一次与廖静仁先生见面,感觉他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后来通过多次接触,更证实了我的想法。他是一个没有架子、没有派头的睿智长者。在那次笔会上,他与安化众多年轻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那是平时写文章总结出的一些特有经验,我们在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显得弥足珍贵。作为省文联的领导,他又尽己所能联系熟悉的编辑为安化作者发稿。当时我的一篇散文《远去的将军乡》、县政协王青山的《辰山,神山!》均被收录在一本叫《自觉》的杂志里。后来,我们又互相加了微信,我偶尔写了些文字发在网上或微信里,他看后总要点评一下,鼓励我多写多投,还非常真诚地告诉我:写作要大胆一点,不要拘泥于散文的所谓真实,如桃花源记,就是先有记,才有多地的桃花源,因此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尽管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创作嘛,一切要为自己所虚拟的内核服务,等等。

廖静仁先生对我这个无名之辈的关爱,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我也知道安化还有很多作者都曾得到过他或多或少的指点与帮助,或者通过他的引荐,在一些知名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他的热心与关注,除了不喜摆架子,我想都是源于他的乡愁,出于他对家乡的热爱,对资水的深深情谊。比如我有一篇写捉虾的小文,当我在井里发现小时候经常捕捉的,但现在已几近绝迹的小虾米时,惊喜万分,既而感叹:虾米能带我们找回童年,但穿过岁月的长河,故乡的路是否还回得去?先生仿佛也有所感触,诚恳地评论:老家在记忆里,只能用心滋养,不可轻言回去,要回去也只能在梦乡,在若隐若现的乡愁里。

然而昔日故乡到底是回不去了。资水河日夜奔腾不息,流向更广阔的地方,它带来了新的消息,也造成了对某些传统文化的毁灭。社会的发展让这里渐渐被工业文明浸染,有些地方的老房子被拆迁了,土地被征用了,再来寻根,发现现在的故乡再也不是童年时代能带给我们美好回忆的地方,它已经变成了一副新贵模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隐隐的痛,让我们真的只能在梦里回归故土。

于是,我们只能用文字来纪念或者缅怀那些消失的记忆。塞林格用幽默的笔调守望着自己美好难忘的童年,守望最后一块麦田,廖静仁则用他特有的唯美坚硬的笔调,塑造了独有的资水地域形象,让这里成为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他的文学作品如此,前几年为安化黑茶文化节主编的《黑茶故事绘》和《诗书百咏安化黑茶》亦如此。难怪有评论家如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鲍昌就曾坦言:我是通过廖静仁的作品认识资水和安化的。资水和安化养育了他,而他却用自己真挚滚烫的文字,如歌颂娘亲般给资水和安化作了艺术的传记。是为大孝。

几载停笔后,他终于主动辞去了省文联某协的秘书长又开始写小说了。他自己曾在打油诗中戏言:辞去小吏图自在,闲写诗文偶种菜。其实,他这哪里是闲写诗文呢,明明就是在自我挑战嘛!这两年来他已从诗歌、散文开始慢慢向小说领域转移,先后撰写和发表了《白驹》、《残烟》、《圆满》、《红梅花儿开》、《血色兜肚》等长篇和中短篇,有的还被选刊转载,创作激情如汤汤资水,一发不可收拾。这些作品大都以资水为创作背景,里面沉淀着先生对故乡的思,对故乡的愁与爱。

廖静仁先生离开家乡已有20年,目前居住在省城长沙,这里已是他握笔耕耘的主要阵地。他曾经把自己比喻成一棵进城的树,虽然已被移植到城里,但魂儿依然还在乡下。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故乡
故乡的牵挂
他乡与故乡
月之故乡
走在故乡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雷锋精神的故乡溯源
离开故乡
故乡·冬·雪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