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回报

2015-05-30 17:08王意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纪律后进生爱心

王意

我始终认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我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名教师,赏识优等生轻而易举,关爱后进生却难上加难。其实,大家只是没有用好教育的法宝——真爱。

【案例】

我班有个学生叫硕硕(化名)。他上课总是思想走神,要么无精打采,要么做小动作,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下课却劲头十足,喜欢和同学打闹;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说他的不是,就是学生向我告他的状。于是,我找他来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纪律,以学习为主。他连连点头,一副悔改的样子。可实际一如既往,毫无改进,真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才上一年级就这样,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错误。于是我找他谈话,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自己的爸爸,于是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爸爸?”他小声地回答:“因为他经常批评我。”我顺着问:“爸爸为什么会经常批评你呢?”他说:“因为我不爱学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还调皮捣蛋……”“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我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我心里一喜,让他改正错误的机会来了。这一次,我没有谈完话就了事,而是多方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原来他的父母离异,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又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发现问题动辄打骂,他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我连忙“对症下药”。在学校,我对他多加关注,只要一有空我就给他辅导学习,还告诉他一些生活的常识,经常提醒他饭后不要剧烈运动,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想着用拳头解决,什么时候该洗澡了,该剪指甲了,我都会一一提醒。想妈妈了,帮他打电话给妈妈。只要他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他,有时用语言进行鼓励,有时发“进步星”激励,有时用巧克力表扬他,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交流。有好几次他都情不自禁地喊我“妈妈”。有一次数学老师问他:“王老师像不像你的妈妈?”他说:“比妈妈对我还好。”

这之后,他变得听话多了,纪律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可学习上落得太多,一时半会儿还补不上来。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特意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佳怡(化名)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找佳怡谈话:“不要瞧不起硕硕,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有时佳怡也会厌烦,说他不爱学习,不太听话……此时,我就跟佳怡说:“慢慢来,要有耐心。”后来,硕硕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会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佳怡的帮助。”有一次我发现硕硕书包里掉出一个橘子,问他,他竟说:“老师,佳怡这样帮助我,我带个橘子给她吃。”说完很憨厚地笑了起来,我也会心地笑了。

第二学期的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

【感想】

一、以生为本,付出真爱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应“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硕硕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以真爱来拨动他的心弦。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动之以情”,从而促使他敞开心扉,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生生互助,友爱互动

同学的帮助对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的互动会更有效果。因此,我让硕硕同学和佳怡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是自己的益友,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信任。通过同学的帮助、教育和感染,促进他的自我觉醒,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春风化雨,爱心滋润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喜好、行为习惯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才有效果。硕硕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家庭原因造成的缺少关爱,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介,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唤起他的信任感,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经过一年的精心转化,潜心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硕硕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现在,无论在哪里见到我,他都会亲切叫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以微笑,说一声:“你好。”

相信只要真爱每一个学生,总会收到最美丽的回报。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纪律后进生爱心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爱心树(下)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纪律
如何对待后进生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