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教学中艺用解剖学习之我见

2015-05-30 14:23李媛媛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解剖学素描形体

李媛媛

摘 要:在雕塑教育教学中,人体解剖知识是雕塑学习的必备的基础,它的学习和运用是雕塑专业学生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关键词:雕塑;艺用解剖

如何能快速掌握解剖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在雕塑写生和创作上,是我们雕塑专业教学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外写实雕塑可为持续时间最长的雕塑表现风格,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它的完善过程也是人体解剖学逐步完善,并走向正确的一个过程。现在我们针对研究课题所收集的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匈牙利解剖学家耶诺·布尔乔伊的《艺用解剖书》在文章之初介绍了骨骼、关节、肌肉的种类和形状;在文章中以手绘的形式展现影响人体体表形态的各处肌肉和骨骼,并依次介绍这些骨骼和肌肉的具体位置和形态,以及人体外观的体表特征;在文章后部分以绘画作品为例主要谈及人体的动态平衡。

(2)从20世纪30、40年代起,解剖学家巴莫斯著有《Human anatomy》和《Animal anatomy》等书,并且已自成一个体系。在巴莫斯的体系中,他运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观念,在纵向方向上比较了以哺乳动物为主的生物因适应环境需求而调整生活方式,从功能上是如何推动身体结构的变化,在横向方向上巴莫斯比较不同生物种类及人之间因功能不同而导致的生理结构的变化,并对具体部位的功能进行结构分析。其次,巴莫斯用相互联系的方式研究人和动物身体各部分元素的构成关系和机械活动性,并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归纳出人体各个结构部位的形状。他所选取的研究方式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用人体解剖的理解,有效地辅助了具象艺术的学习。

(3)建国后首次被引进国内,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是美国插画家伯里曼所绘制的《艺用人体解剖》丛书,书中文字说明并不多,但是作者用绘画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层层表现人体的具体结构变化,首先选取人体的某个动态的动势线,然后确定人体大的体块位置,再逐步添加身体小的肌肉体块的基本形,直至人物形态丰满动人,在具体说明局部结构时,作者也是采用了同样的表述方法。作者所选取的层层递进的讲述方式,先是将人体基本形归纳出来,再逐步丰满。这样的步骤正是一个绘画从起稿到完成的步骤,所以从思维上更加有益于艺术及艺术专业人士接受。

(4)另外一个系列丛书是特伦斯·科伊尔的《向大师学素描》,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人体结构的位置。而作者的思路是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讲述人体结构的位置,在书中具体讨论某一个人体结构位置时,科伊尔选取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素描作品,并在其中表明具体人体结构的位置,在相应的另一页作者勾勒出该幅作品人物的外轮廓线,对应大师作品中标明的位置,在图画的下面仔细阐述这些部位人体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及其如何在绘画中的处理方式,最后再选取艺术家简·旺德拉和解剖学家伯纳德·西格弗莱德·阿尔比纽斯《精选图表和人体肌肉》中的艺用解剖图片对人体结构进行学术性的解剖学分析。他的书籍中在讲述人体结构时更加关注人体结构之间的穿插关系,对于人体素描学习中相应人体结构的位置穿插关系的处理及光影处理非常具有针对性。

(5)以非常具有个性色彩的方式表现人体解剖学关系的是美国漫画家,插画家伯恩·霍加斯的系列艺用人体解剖学丛书——《动态素描·人体解剖》《动态素描·头部结构》《动态素描·人体结构》《动态素描·手部结构》和《动态素描·着衣人体》。作者从个人的职业特色出发,强调轮廓线,夸张的人体结构形体及动态的手法,试图清晰地讲述人体结构中各个部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人体结构依此而形成的各种动态变化。

自从20世纪西方写实美术被系统地引进中国之后,作为辅助工具的艺用解剖学也被随之引入。我们的写实研究经历了一段相对完整严谨的时期,并出现了一些著述。艺用人体解剖资料主要有1923年张宗禹译绘《艺用人体解剖图》,姜丹书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出版的《艺用解剖学》和《艺用解剖三十八讲》,以及同一时代陈之佛所著的《艺用人体解剖学》,还有文金扬的《艺用人体解剖学》。近年来国内美术院校的解剖课大多已被取消了,当下出版的艺用解剖教材虽仍层出不穷,但内容上目的不清且大多为拼凑。而改革开放以后,纷繁复杂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席卷而来,更多的艺术家热衷于对形式、材料和观念的表现。写实基础已不再是雕塑创作的唯一工具和手法,学院写实教学的空间已受到压缩。艺术教育和研究某种程度上以直观和体验式的过程来感悟具有理性逻辑精神的写实过程。

另外,通过对写实艺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的了解,我们可知具象艺术的风格表现形式有其相应的本质特点、方法和标准,并不能通过感性随意萌生,它是具象艺术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体系。而现实是国内写实人体教育所经历的时间其实有限,虽然学院内现在还存在着写生训练,但随着新艺术思潮的涌入其目的已越来越模糊了。

故而,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在西方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之后所积累的经典写实性雕塑作品,分析其有效表达雕塑语言的造型特征。同时用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去总结和研究艺用人体解剖学有利于雕塑造型的理解方式,并将之与具象人体雕塑造型语言合理有效的结合,然后加以自身的经验,则能够得到有益于当今实践的宝贵成果。

基于这样的理解方式,目前一些写实水平较高的院校在不断出版具有学术价值的专著。例如,2005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孙韬、叶南老师出版的《解构人体》从表现对象着手,联系自身留学俄罗斯的经历结合依据俄罗斯卑斯特罗天教授、卡罗廖夫教授,德国的巴莫斯教授和美国的伯里曼教授的人体解剖绘画作品提出从事物对立、统一中发展,矛盾中形成的观点看待人体结构。并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雕塑作品进行针对性分析,内容周到全面、概念统一,这对理解人体有很多的帮助。

而具体针对具象人体雕塑与艺用人体解剖有机结合运用的专著,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双重基础》一书。

这是2007年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霍波洋教授主持编著的《双重基础》,书中将雕塑学习和形体研究做过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指导。并在其中汇集了部分雕塑家前辈的形体观念,其中雕塑家曲乃叙谈到了形体概念,认为具象写实基础中“形体”特指人体中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所构成的形体。书中以人体解剖为依据,并用几何形体对此进行归纳。具体分析理解过程则是首先以真人图片展示,然后进行人体解剖分析,最后到雕塑制作完成的全过程来体现艺用人体解剖在雕塑中的具体运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但是从总体而言,国内外人体艺用解剖学各方面信息虽然不少,但最关键的目的性不够清晰,或者是强调平面化的、局部化的理解,不能形成立体的整块结构的理解模式,或者是对人体艺用解剖的空间三维结构分析内容不够全面透彻,对雕塑造型的认识和表达稍显笼统。与此同时,艺术类学生参与人体解剖,直观了解人体结构的条件也非常有限。所以究竟如何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理解人体解剖,并将其有效运用,从而避免创作出琐碎的平面化的具象人体雕塑已成为雕塑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笔者在教学期间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学习,对构造方式的解剖运用有所感悟,总结了对雕塑造型更有针对性的理解方式,并从中吸取相关信息辅助笔者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相关知识点来进一步深入理解艺用人体解剖,力图使之清晰易懂,便于具象人体雕塑造型艺术的学习。

猜你喜欢
解剖学素描形体
初夏素描
武汉素描
素描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凡·高的早期素描
鸡霉形体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