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好新闻”的实践、理论及借鉴

2015-05-30 11:47唐绪军殷乐
对外传播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学社交

唐绪军 殷乐

“好新闻”热实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简化说法,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将其按照英美两条脉络来梳理。一为基于英国的积极新闻实践和建设性新闻理论尝试,其代表媒体即为创办于1998年的刊物《积极新闻》(positive news)。《积极新闻》发展到今天已有纸版报纸和同名网站,均有一批忠实用户。与这一媒体实践相辅相成,近年渐具影响的一个提法则为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这一提法的主力倡导和支持组织为建设性新闻项目(Constructive Journalism Project,CJP)。当前《积极新闻》与CJP正联手展开多项媒体实践及培训活动,力求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和报道全球新闻事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积极新闻》在英国最大的众筹平台上发起了一场名为“拥有媒体”的活动。截止到7月,《积极新闻》成功众筹到263422英镑,该媒体现为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1525名读者、记者和支持者所共同拥有,成为世界首个众筹的世界媒体合作机构。众筹结果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类新闻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也势必会对基于英国的“好新闻”报道产生一定影响,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脉络之二则是美国对于“好新闻”的媒体实践和“解决之道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理论建构。自上世纪90年代中晚期始,美国即有各类寻求解决方案的新闻尝试,《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在1998年曾刊文称“解决之道新闻”正在兴起,但彼时零星未成规模。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兴起一股报道“好新闻”、传播积极乐观精神的潮流,其表现形式亦为多元化,《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均有动作。创办于1908年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在2014年推出了“行动”(Take action)版块。其他互联网媒体如《赫芬顿邮报》、Buzzfeed、Upworthy等也越来越偏向于激发人性、鼓舞人心的编辑方针,尤其《赫芬顿邮报》在2015年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编辑方针的转变。2012年《纽约时报》的《解决》栏目记者在该栏目基础上创办了“解决之道新闻网”,《西雅图时报》等12家媒体成为其合作伙伴,目前该网站正在进行中的有关教育问题解决之道的系列报道引发了很大反响。由此,解决之道新闻学再度浮上水面,亦有将其译为“解困新闻学”、“解题新闻学”。

以上两条脉络可以说是并行发展,并在2015年以来渐次在三个层面汇于同一节奏,一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层面进行积极新闻或曰好新闻的实践,二是从实践操作向理论层面延伸。如上文所言,基于英国的建设新闻学提法与基于美国的解决之道新闻学,体现了实践者对新闻学理论的思考,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且建设性新闻学与解决之道新闻学两者概念之间颇有重叠,其落脚点都在于解决问题。建设性新闻项目的联合发起人就表示,应该考虑在通常所说新闻报道的5W之外加上第六个W:“现在怎样(Whats now?)”。三是展开业界与学界结合的培训,鼓励媒体和记者参与到事件当中。

与业界行动相伴,学术界也迅速关注到这一现象并进行了追踪研究。有研究认为,建设性新闻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提供了一个重建新闻学的方式。研究发现,较之在新闻故事中体验了负面情绪的人,在阅读新闻故事中体验到正面情绪的人会感觉更良好,对所阅读的新闻故事更满意,并且有更强的意愿去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另一个发现是,对社会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新闻会让读者感觉更好并喜欢这条新闻,但对读者的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影响不大。研究也为记者如何在新闻故事报道中扮演更活跃的角色,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和赋权,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此外2015年《新闻学研究》刊发的一篇论文则从新闻记者的角度对积极新闻进行评估,文章认为少有学者分析职业新闻记者对积极新闻的认识及评价。以香港记者为样本的调查数据显示,记者认为,讲述感人故事和提升社会价值的新闻报道很重要,但是他们不认为重要的故事会对社会发展有实质作用,研究同时也发现积极新闻的未来价值很高。同样,2014年的一项调查比较分析了读者对于含有解决方案的新闻和只报道问题的新闻的反应,结果显示,阅读了有解决方案新闻的读者更感到受鼓舞,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此类新闻,也更愿意了解更多相关新闻,同时感觉更乐观。讨论还在延续,尼曼新闻实验室在2015年6月推出报告《解决之道新闻学是解决方案吗?》,即以《西雅图时报》的教育实验室等为案例来进行深入探讨当前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发展。

以正面报道为主一直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方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又提出了“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取向,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的惯性使然,我国媒体还存在着对正面报道的片面理解和僵化执行,如选题流于形式,语言陈旧落后,报道手法拘泥于八股模式,甚至于因害怕暴露问题而粉饰太平,未能真正实现正面报道、正能量新闻应有的正向传播,受众的参与分享度低,未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当前传播环境中,如何让民众愿意看、乐于分享并踊跃参与正面报道?如何有效提高正面报道的再传播率?结合欧美“好新闻”报道的实践,以及我国当前正面报道的现状,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真正把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

第一,增加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我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由于我们一向强调正面报道,主流媒体揭露问题、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得不很充分。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交媒体崛起后,各种问题和负面情绪一下子都涌向了新的传播端口,从而造成了所谓“两个舆论场”的现状。更为不幸的是,社交媒体上的许多所谓“负面报道”最后大多被证实为确有其事,以致于主流媒体正面报道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损,甚至被瓦解。因此,要加强正面报道的影响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增加社交媒体上的正面报道内容,其二增加传统主流媒体上舆论监督的内容,从而逐渐弥合“两个舆论场”的撕裂状况。

第二,重视新媒体平台,分步骤推进建设性新闻的发展。去年中央深改办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都在探索融合的具体方式。我们认为,可以把建设性新闻的倡导与实践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一个结合点。因为新兴媒体的优势在于互动和参与,可广泛调动民众通过新闻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动。建议以新媒体为主要平台,以商业、民间团体率先介入,传统媒体和党政媒体后续跟进。比如,首先在主流商业网站及社区网站推出建设性新闻栏目,鼓励民众参与,在揭露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致力于解决问题。第二步在主流媒体设立相关参与性栏目,以职业记者为主导,同时鼓励民众提交线索或者文字视音频,线上线下一起努力,积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第三,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过程中可以把建设性新闻采写、制作和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合作内容。目前,中宣部和教育部正在部分高校新闻传播院校推进“部校共建”的做法,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我们认为,在共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赫芬顿邮报》与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新闻学院合作开展“好办法大挑战”项目的做法,以及英国“积极新闻”网站与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合作开展建设性新闻培训项目的做法,在实践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正面报道的理念与方法。在新闻教育中,要强调新闻传播的技巧,强化传播的效果意识,改掉传统正面报道中的宣传味和八股气,树立起立体化的正面报道的新理念,即正面报道并非一味地歌功颂德、表扬好人好事,揭露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样也是正面报道。

第四,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传递正能量的新闻活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者和信息的传播者,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及早养成他们正确的传播观念和传播行为。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学校组织学生有选择地对媒体上播报的新闻报道进行再传播,亦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社团对身边事、校园事在社交媒体上自我报道。推进正能量新闻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和价值观养成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了作者所加注释部分)

猜你喜欢
建设性新闻学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