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伟
【摘要】体育训练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有效的课余体育训练,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现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与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课余体育训练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11-01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逐渐得到重视,因此,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不论是在规模上、物质上还是在运动水平上,均快速发展。但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复杂性极强的活动,需要高等院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同时也需要场地、设备、人力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只有积极反思现有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改进策略,才能确保其能够适应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1.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分析
1.1 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水平不均衡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育训练对于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价值,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创新,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更多的高等院校仍然未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形成全面的认识,对国家颁布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盲目跟风,一味开展低水平的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看似扩大了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规模,但往往收效甚微,并未在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此外,一些高等院校还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锻炼”的思想,造成部分学校产生了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受文化课挤压的尴尬情况。
1.2 课余体育训练教练队伍薄弱
教练在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中担任着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教练队伍素质的高低和人数的多少,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规模和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教练队伍整体较为薄弱,首先,部分教练自身知识基础不扎实,采取的训练方法较为单一,训练内容一成不变,很难真正调动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热情;其次,多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练人手不足,很多学校并未设专职课余教练,而是由体育教师兼任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工作,由于体育课占用了教师多数精力,他们可用于课余训练编排的精力相对有限。
2.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策略
为解决以上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2.1提升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知水平
课余体育训练是大学生在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等院校应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并就课余体育训练事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路。首先,应充分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将其视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给予充分的配合与支持;其次,应摒弃“重文化课,轻体育锻炼”的思想,既要重视文化教育,也要着重于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的锤炼,做到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真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修养、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2.2 强化教练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练队伍,是提升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高等院校首先应积极引进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专业人才,不断为课余体育训练教练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带动整个教练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要尽可能地为教练队伍创造接受专业培训、教育的机会,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考核,开展教练座谈会,聘请专家做专业课题讲座,鼓励教练继续学习深造等途径,促进教练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其為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科学的引导。
2.3 加大投入,积极创新
完善的体育训练设施、设备是促进高等院校课余体育训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因此,高等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资金投入,积极拓展体育训练场地和引进体育训练设备。同时,为激发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兴趣,还应积极创新课余体育训练形式,如结合本校师资、场地或设备优势发展特色竞技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放下电脑与手机,参与到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中去。
3.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创新与改进大学生体育训练的思路、方法,为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投入更多的资金、设备与人力资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对此高等院校应结合实际条件,经常性地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情况进行反思,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铭杨.探究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195-196.
[2]田波.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及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4(24):39.
[3]许智勇.浅析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