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大运河》造型随感

2015-05-30 04:38邓艺倩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大运河原材料歌剧

邓艺倩

摘 要:舞台服饰如何从开发原材料开始更好地服务于人物型。

关键词:歌剧;舞台服饰设计;原材料

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至此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及交通运输的伟大工程,得到了世人的瞩目与关注。这条公元前486年一直沿用至今最长的人工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因申遗而重新被人们认识和解读。

现代化的交通早已使青年人们淡忘了大运河作为主要航运的存在。文化部为了重新让人们认识和保护这一伟大遗产,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歌剧《大运河》就是由此而诞生的,它以隋炀帝——一个拥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为线索。隋炀帝抱有一个远大而美好的理想:要将南水北调,发展北方农业,开通南北航运,加速商贸经济。为此,他决定人工开通运河。挖河的工程中,他急功近利,不顾百姓的死活,滥用民力,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一个原本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变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绩工程”。最终,百姓起义将这短暂的王朝推翻。但大运河的诞生却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为后面的盛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运河所承载的这些历史在歌剧中传达给世人以警示:如何处理好民生需要和政绩工程是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同时,另一方面它歌颂了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还以及将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土木工程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示给世人。

作为一部贯穿了两个王朝兴衰史的宏大歌剧,它不同于一般歌曲演绎的是,它像戏剧一般存在叙事时间。跨越了两个王朝的叙事时间,固然无法在一个场景和时间段来完成故事叙述。这时舞台场景的变化,演员服装、发型饰品的更换就为戏剧时间的假定性提供了有力依据。为了让观众在观剧心理上认同叙事时间的变迁,场景切换、演员服饰、发型、饰品都必须具备易拆装、易佩戴、材质轻盈等特点。众所周知,隋唐乃我过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可考证隋炀帝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威严,他恢复了秦汉时期的章服制度,他和皇后的画幅必须彰显华贵,光是冠便会根据不同场合佩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皇帝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最简单的皮弁也要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其他文武百官、六品以上也随官位加琪。而冕冠前后都有象征尊卑的冕旒,其数量越多表示地位越高,反之亦然,冕旒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串,光此珠的重量就非一般帽子可比。隋炀帝对后宫制服也有所规定,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服、朱服,以适应不同场合。这类衣服都为大袖衣,外披帔、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肩披之帔帛,需覆盖住仙裙后摆。并且隋唐时期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变化多样,头上插带簪钗、金叶、银篦、玉石、宝石及鲜花。搭配皇后华服的发型,饰品自然更是马虎不得,饰品必须突出奢华丰富、华贵的特点。这贯穿主线的皇帝、皇后全剧需要有四次换装来表现不同的时间线索。设计者在确定任务造型时,为了体现层次感,皇后和皇帝的服装都有三四层之多,绣了饰纹的面料十分厚重。皇帝的铠甲更重得女子几乎拎不动。仔细研究了面料发现的确是真材实料,用的都是影视剧的面料,质感很强,但缺点就是太过厚重,演员上台演唱完一场回后场换下一场服装时,服装都已完全湿透,演员几乎虚脱。

歌剧演员不同于话剧和影视演员之处在于,他们在演绎角色的同时,需要有大段大段的声乐唱段进行叙事和抒情。声乐演员的演唱需要强调气息的运用、声音的共鸣和穿透力。这会消耗演员这大量体力。而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歌剧唱下来,需消耗的体力更是惊人。这时服装造型应尽量地为其减负,选择质地轻而透气同时又能富有质感的面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角色的塑造。由此我不禁反思,现今舞台美术越来越受重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不断完善和增强了舞美在艺术呈现中的视觉效果。服装和饰品的制作原材料虽也有些创新,但相比之下还是匮乏的。首先,饰品中不同的材质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感和质感。能够体现出精美且华贵的饰品首推玉石、宝石,所以玉石饰物在古装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塑料代替重量虽轻,可质感和色彩明显相差太多,无法满足日益挑剔的观众视觉要求。而石料或玻璃制品虽然色彩、质感和厚重感在视觉上几可乱真,但同样较重,只是在造价上有些优势,最后大多只能用金色饰品彰显宫廷的华贵,可惜现有金饰大多华丽有余而雅致不足。古代宫廷服装的面料大多为棉麻和丝织品,导演为了体现古韵,需要服装一定要有层次并且有厚重感和华贵感,而只有麻和毛哩能够在视觉上具备这一要求,可这类材料重量都太沉。一件外披帔就重达一二十斤。现今市场上用于舞台服饰的材料,多是在商业性服饰材料中寻找质地、色彩相近的品种进行利用,而缺乏针对舞台服饰用料的开发,故而很多细节上都颇有牵强之处。

意大利是戏剧更是歌剧最重要的发源地,意大利的服装特色是从面料开始的,天鹅绒、织锦缎、织进金银线的织金锦等华贵面料不断开拓出新。他们的戏服设计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材料和面料的制作。学生会学习头饰的材料制作以及服装面料的再加工等,使之为己所用,而且他们甚至会将多种不同质地的面料进行拼接融合使用,饰物也常会在现成品的基础上以刨、磨、铆、电镀、喷砂、腐蚀等多种手段加以改造,从而达到材料与设计最高的契合度。而我们在国内,受实用性服饰材料限制,在制作上又缺乏足够的创新再造能力,因此在造型工作中常出现受限之处。在大运河服饰出现这类问题时,我们只能通过将发髻做空做大,用艳丽的色彩,以及多用铝制喷金材料而少用玉石珠饰,来减少重量感,同时尽量达到高大贵气的展示效果。服装多采用两层假领、假袖以营造层层叠叠之势。由此在整个人物造型华贵的同时,给演员做大程度的减负。粗看效果虽然尚可,但细节之处颇有不足。

从《大运河》这部歌剧的参与,我感到作为造型工作员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不仅要跟上日新月异的大众审美需求,更要从“本”出发,研究探索更多的再造技能和可利用的原材料,以更好地为国内舞台造型服务。

猜你喜欢
大运河原材料歌剧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水利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探讨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观点
知识无穷尽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放歌大运河
肥皂及相关原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