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峰
摘 要: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再掀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产抗战剧至少已经达到了500多部、15000多集。其中,2012年和2013年的抗战剧分别达到了43部和49部。数量如此庞大的抗战剧的涌现,在彰显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带来了抗战“雷剧”、“神剧”等被广为诟病的现状。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俨然成为抗战剧的“三宗罪”。
关键词:影视;抗战剧;艺术真实
影视艺术创作需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一部作品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必然离不开创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其中“真”毫无疑问是基础。如果“善”和“美”离开了“真”的基础,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怎么样都会让观者难以信服,因为它——太假!
鱼龙混杂的现状中,真正优质的抗战剧的出现就显得愈发珍贵。笔者就以2013年10月在湖南经视首播的《壮士出川》为例,浅谈优秀抗战剧的“真”。
1 史实背景真
35集电视剧《壮士出川》取材自抗战历史上著名的“壮士出川”。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川军在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感召下,请缨出川抗日。这支川军知耻后勇,以“失地不复,决不回川”的决心,以三百万壮士出征、六十万军人伤亡为代价,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威名,他们的壮举震撼世人。
为了充分展现前线战事的惨烈,《壮士出川》的编剧们对历史真实尽可能还原,剧中的34次大小战役均由真实战例整编而成。编剧们选择史料的标准,是以有利于实现艺术创作为总体目标,有典型性,有故事价值。例如,淞沪会战是川军出川抗战的首战,其惨烈程度在早期川军抗战中极富代表性;藤县战役声名远播,对于改变川军在全国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比如老河口战役,川军接到的命令是将守城时限一再延长,最后川军防守了整整十三天,且这次战役是八年抗战川军参加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颇具象征意义。
如果说对这些战役的细心选择、真实还原和巧妙加工还不足以看出编剧挖掘史料的用心良苦的话,那么一段曾让人质疑的剧情可以为他们的敬业精神作证:电视剧第26集,男二号杨彪找人用竹子做了一架假飞机,成功地把侵华日军的飞机引下来,还用改装的迫击炮弹击毁。很多观众认为这段剧情很不真实,有点像“抗日神剧”的路子。而事实上,这个情节依然是有史实依据的——用假飞机引诱侵华日军轰炸机降低高度,然后用轻武器将其击落,就发生在抗战期间的安庆市。当时川军二十军防守安庆机场,时常遭受日军的轰炸。可防空武器射程有限,无法击落敌机。参谋长鲜光俊用木头做了几架飞机放置在机场上,还故弄玄虚加以伪装。敌机果然中计,降低了飞行高度,进入了防空火力射程,被击落了三架。
《壮士出川》的编剧把将士们斗智斗勇的历史素材巧妙地编排在剧情中,他们尊重历史、挖掘历史素材的专业态度令人尊敬。要知道影视剧尤其是历史剧,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切勿置史实于不顾,任意涂抹、草率书写。就像该剧导演花箐说的那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才能够打动观众,观众也才可能够被抗战将士们的壮举和精神所感动。
2 故事细节真
川军抗战的史实为电视剧《壮士出川》的剧情构建了重要的基础,看起来编剧编起剧情来,应该是顺藤摸瓜、水到渠成的事,但众所周知,“故事好编、细节难寻”。为了追求真实的艺术效果,在细节的设置上,《壮士出川》是做到了难能可贵的细致,不仅重大事件、主要人物细致入微,甚至在枝干情节、次要角色的琢磨上都不遗余力。
八年抗战中,川军将士在前方流血牺牲,留守大后方的四川父老乡亲也心心挂念着前线战士的生命安危,他们通过提供军队急需的物资支持抗战。为了体现四川人民的拥军之情,电视剧《壮士出川》特地安排了这样的剧情:一支劳军团千里迢迢,奔赴前线给川军送医送药。然而因为深入敌占区,这支劳军团不幸被俘,大部分成员遇难。
在演绎这悲惨一幕的时候,电视剧第14集是这样呈现的:鬼子屠戮的机枪架起,而劳军团“恨不抗日沙场死,化作鬼雄斩倭狼”的川剧唱腔也回荡在山谷里。连绵不绝的枪声伴随着这荡气回肠的唱腔回响在耳边,声音一邪一正,情绪五味杂陈。令观众热泪盈眶、心如刀割、久久难平心绪,待事后回味,又不禁为主创团队的神来之笔暗暗叫好。
电视剧在故事细节上的精彩之处绝不止这一笔,再比如,杨得贵只是众多配角中的一个,编剧是这样描写他的:和尚出身,当兵初期还没有从僧人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在战场上都不愿意击毙敌人,只是夺其枪械,后来他目睹了侵华日军的暴行,按捺不住胸中的愤恨,终于奋勇杀敌。看起来,这样的剧情转变对一个次要角色而言已经足够,然而在电视剧第16集,靳旅在桃花坞一役中大获全胜,杨得贵也表现出色,拿下了一个防守点,消灭了里面的敌人,可是却抱回了一个襁褓中的侵略者的孩子。
这个剧情的出现,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杀敌抗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护佑婴儿又是人性使然。尤其是这样的剧情是发生在一个和尚出身的士兵、一个曾经面对敌人都要慈悲为怀的士兵身上,更是入情入理、令人沉思。而这样的剧情更是强烈地传递出编剧想要表达的主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3 人物性情真
过硬的剧本是《壮士出川》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基石,而让它完美呈现必须依托演员精湛的演技。不过电视剧筹拍时,导演花箐坚持不用一个明星。普通的演员阵容正是导演匠心独具之处。导演认为,“《壮志出川》这部戏是对川军抗战过程的全真展现,重塑了在恶劣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抗争、浴血奋战的中国士兵形象,是一部人物群像的戏,其中每个人物都要准确、生动,不能让观众习惯性去联想演员曾经演过某某角色,如果那样的话,片子的真实感就会受影响。”
事实上,无明星的演出阵容不仅“星光”不暗,反而成为此剧一大亮点。看完这部剧的观众会觉得,这部电视剧竟然让他们同时认识了这么多优秀的并不出名的演员,这一切应都归功于剧中人物塑造得性情真实、毫不做作。
男一号张抗,出身底层,一身过硬的杀敌本领,是几百万川军中下级优秀军官若干原型的综合。杨彪是男二号,将门之后,饱读兵书、冷静睿智,其原型应该是川军将领杨森的儿子。电视剧在设置这两个角色的时候,既突出他们的共性——都有一腔杀敌报国的激情,又突出他们的矛盾——在张抗看来,杨彪只会纸上谈兵,还常常颐指气使;在杨彪看来,张抗有勇无谋、莽撞急躁。
剧情的前半段,两人的矛盾俯拾皆是。如电视剧第11集,在考虑设置伏击日军的地点时,张抗的主张冒险,杨彪的建议保守,二人争执不下,于是各带一队人马,张抗的收获果然更丰,可也正如杨彪担心的那样,他的队伍陷入危机,性命堪忧。而这时,剧情开始走向积极、温暖,杨彪毫不犹豫,不顾自己安危,果断救援张抗。这样的情节让观众更加明白:张抗与杨彪的不合,仅是性格不同所致,仅是军事理念差异,可一路征战,有着共同目标的两人会由对抗转为惺惺相惜,这也为他们最终能结下生死情谊埋下了足够的伏笔。这样的剧情并不突兀,而看似并非十全十美的主角也因此血肉丰满、真挚感人。
电视剧中的配角同样性格各异、真实生动。例如,下级军官吴天禄的原型在川军中比比皆是——袍哥出身,师团级的首长可能都是他们的拜把子兄弟;有欺压新兵和百姓等兵痞的恶习,甚至对张抗、杨彪这样的长官都桀骜不驯。但出川抗战后,受到正义战争的洗礼,他们将陋习恶俗改掉,转化为一腔忠勇报国的热血。再比如,贪财好色的莽娃和包藏祸心的李波,在战火中最终都完成了从卑鄙向光荣的转变。沿着人物命运的轨迹,再不起眼的角色都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哪怕最后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这就是编剧在人物命运走向中,特别要展示的向着真善美升华的审美诉求。
同样的,《壮士出川》中未将反面人物低级化处理。例如,剧中反一号桥本,不再是一副脸谱化的敌人形象,而是一位受过精英军事教育、冷静又狡猾的侵华日军军官,他对战况有独到的分析,具有侵略本质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这样的敌人才是更加狡猾、更加阴险的敌人。
可以说,《壮士出川》的编剧对于剧中人物的塑造真实到位,演员的演绎也生动形象、丝丝入扣,令人感觉到这部作品满满的诚意和沉甸甸的情义。
4 布景道具真
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战争场面的处理上容易显得公式化,常常过于渲染美感,导致缺少应有的残酷和真实。例如,英姿飒爽冲向敌人的阵地,秀几个灵动飘逸的腾挪躲闪的动作,然后兵不血刃地擒获敌首;要么,经历枪林弹雨,如《黑客帝国》的主角一样,每一颗子弹都被英雄的主角以吊诡的角度神奇躲避;更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情节,哪怕英雄要牺牲,中弹时时间仿佛停滞,英雄以一己之力杀敌过半,然后方能潇洒牺牲,含笑九泉。这样的画面美则美矣,却将战争的残酷和艺术的真实无形地消解了,令人惋惜。
相比之下,《壮士出川》35集的剧情可以说是从头打到尾,34场大小战役,战争戏份高达70%,每一集都有惨烈的战争场面,逼真的战争场景让人震撼,但每一场战役都有迥然不同却同样细致入微的美术呈现。
为了表现战争的激烈,描述川军最后壮烈牺牲的老河口战役的那三集半,美术部门从搭建场景开始,整整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剧组又提早三天开始埋炸药,而从最终的呈现效果上看,电视剧的结尾是用炸掉整整一条街的悲壮场面,为川军这一条沉重却豪迈的铁血征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果说炮火纷飞的大场面是抗战剧的必需,品质至上也实属理所应当,不必大夸特夸。那么一些貌似不起眼的道具上的细节就一定会让观者看在眼里,动情于心。例如,和中央军、晋绥军相比,川军装备差,临危受命的川军缺衣少弹,一到淞沪战场来不及休整就展开了和日军的苦战。电视剧的开篇,川军将士穿着草鞋披着蓑衣行军,别着烟枪挂着自制手榴弹上阵,扛着大刀、步枪与侵略者英勇抗争。其道具细节之真实,激战场面之惨烈,人员伤亡之惨重,让观者感同身受,对那段峥嵘岁月只会更加敬重,对今日幸福生活只会更加珍惜。
抗日战争发生在中华民族遭受亡国危机的严峻时刻,这是一段严肃、悲壮、厚重的历史,这里沉淀一份极为沉重的民族感情,这样的历史和感情,是决不允许过分戏说的。
电视剧《壮士出川》以川军为书写对象,用责任和良心还原历史,它处处体现的“真”也是希望让观众,尤其是千千万万的当代年轻人明白: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绝不是靠“手撕鬼子”和“飞刀秒杀鬼子”得来的,而是以巨大的牺牲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赢得的。
相信看过电视剧《壮士出川》的观众一定会记得贯穿全剧始终的那面“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死字旗,以及川军“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的那份铁血豪情;我们同时更会相信,看过了这样“真”的抗战剧,观众也一定更加深刻理解抗日剧为什么要拒绝哗众取宠的虚假演绎,因为只有“真”——真实的剧情书写、真实的角色塑造、真实的爱国情怀才能体现创作者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