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潇璇
摘 要:苏州高新区是依靠刺绣、玉雕、缂丝、青铜器、香山帮古建等手工艺经济为内在源动力的行政区域。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新区的手工艺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创新,将传统手工艺引入市场,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但同时也面临着今后发展中的蜕变与再生、转型与升级、寻找与市场的深入结合、艺术与品牌价值的体现等问题。本文以此为例,对其发展模式、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等进行调研分析及总结,探究我国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产业中的转型机制以及途径与模式。
关键词:手工艺;产业化;转型与升级;苏州高新区
苏州在宋元以后一直是江南工商重地与文化轴心,商品经济的繁荣使苏州吸聚了大批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专业手工人员。而手工艺的发展也经历了几度兴衰和沉浮。宋代时期具备相当规模,晚明、清初达到鼎盛,晚清则显出颓势,民国是其尾声。新中国成立后,政权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计划经济对手工艺的发展既有推动,也有限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外贸市场逐渐萎缩,许多企业倒闭,苏州手工艺行业陷入困境。但私营的小型作坊却十分顽强地生长起来,在一些乡村或是老艺人的故里,迅速地形成了许多手工艺专业村、专业街。
本文以苏州高新区内手工艺产业为研究对象。苏州高新区是一个行政区划与工业园地域范围统一的特殊区域,下辖枫桥、狮山、横塘、镇湖4个街道及浒墅关、通安、东诸3个镇,下设通安、东沽、浒墅关3个工业分区和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
1 苏州高新区手工艺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传统手工艺是苏州高新区的财富,区内传统民间工艺种类有18个。2008年,这些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销售收入近8亿元,吸纳区域内超过45000千人就业。苏州高新区太湖沿线的镇湖、东渚、通安等古镇,凭借缂丝、苏绣、玉雕、石雕、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等传统手工艺资源,建成东渚百匠街、镇湖绣品街和刺绣艺术馆等。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新区的手工艺者将传统手工艺引入市场,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同时带领传统手工艺进入高端市场,实现艺术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蜕变与再生、转型与升级、寻找与市场的深入结合、艺术与品牌价值的体现等问题。本文以此为例,对其发展模式、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等进行调研分析及总结,探究我国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产业中的转型机制以及途径与模式。
1.1 搭建资源平台,产业集群化
依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的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交易费用、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和协作、创造学习和创新的环境。高新区成立三条特色街,分别为镇湖绣品一条街、东渚百匠街、通安创业孵化基地,三条街产生的产业集聚成为传统手工艺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1)镇湖绣品一条街。苏绣艺术的发展就是传承与创新结合得比较好的案例之一。对传统织绣及服饰手工艺进行创新,将传统特色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在种类发展、品种开发、题材选择、材料运用和表现技艺等方面有所突破,使传统的技艺逐渐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据统计,苏州刺绣业从业人员逾2万,工艺美术师以上的专技人员近300余人,生产企业近百家,年销售产值已超过5亿元,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镇湖从当年的“接包”到如今的“发包”,从单一绣品经营发展到如今集合了花线店、画稿打印店、刺绣装裱店、木框店等相关配套行业齐全的产业链。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苏绣原材料和绣品都从这里集散。
(2)东渚“百匠街”与工艺美术协会成立。2010年,东渚镇打造“百匠街”,一批传统工艺经营者进驻该街,成为展示东渚工艺的窗口。东渚工艺美术作品屡屡出现在“西博会”、“文博会”等全国各类文化展销活动和博览会上,并多次获大奖,扩大了东渚工艺的影响力。据统计,近3年来,东渚镇有81人次获得天工奖、百花奖、艺博杯等各项奖励140多个,东渚工艺的品牌已逐渐在行业内树立起来。另外东渚有非常壮大和完备的经纪人系统,这也为工艺品的市场营销带来极大的便利。
(3)通安创业孵化基地。与镇湖刺绣实行差异化发展,镇湖刺绣做艺术品做工艺品,通安则将刺绣手法用在服饰品上,和服、围巾、腰带、韩服等,并发展了围巾手工卷边、围巾绾结、围巾服饰钉珠等工艺项目,全镇7000多户农户,家家从事这一“服饰绣”产业。
1.2 跨界融合
镇湖刺绣产业无论从队伍人才、技艺水平,还是从产值来说,都位居全国其他绣种前列。但是各绣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面临着刺绣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谋求跟高校合作,加强上游的研发,跨界组合是一种新的尝试。
镇湖与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全国知名院校建立了联系,“输送”绣娘们到院校深造。绣娘梁雪芳与国内著名画家接触,以求在画作与刺绣之间形成直通车,丰富刺绣创作源。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大专班,将刺绣专业开设到大学中,培养刺绣设计人才。苏绣国家级大师顾文霞与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梁雪芳设立大师工作室,同步在镇湖绣品厂设立“刺绣艺术实训基地”。工艺大师联合纤维方向专业教师组成苏绣教学团队,合作开发课程,开发刺绣新品,建树了定企设班、定向设课、定岗实习、定向培养刺绣工艺美术新传人模式典范。
1.3 重视知识产权,提升品牌形象
(1)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政府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成立高新区知识产权(镇湖)服务社,为刺绣行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包括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联系绣庄企业,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二是搭建了刺绣作品版权库,解决绣品底稿来源问题。区知识产权局、文教局、工商局等部门,采取集中购买所有权、使用权的办法,建立了刺绣作品版权库,与苏州市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签订版权协议,为绣庄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美术、书画、摄影等刺绣底稿,有效解决苏绣作品底稿的来源,避免产生纠纷。
(2)提升品牌形象。在镇湖刺绣这个大品牌下,各个绣娘自身小品牌充分发展和维系,培植了一批像卢福英、姚惠芬、姚建萍等蜚声海内外的绣娘。“名人绣女”成为镇湖优质刺绣产品的品牌形象代表。绣女间的交流活动,开拓了绣女们的视野,增长了她们的见识,提高了她们的生产技艺,推动了镇湖刺绣的整体发展水平,使镇湖的绣品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塑造优质品牌形象。20岁~45岁的绣女,是镇湖刺绣的主力军,文化艺术修养相对较高,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绣女们引入新的针法及美学理念,运用中西方绘画、摄影艺术与苏绣艺术相结合。
2 苏州高新区手工艺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高新区手工艺在经历了产业化尝试后,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当走上产业化的时候,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1 濒危手工艺求新求变
苏州大学诸葛铠教授认为,传统手工艺再生有三种状态:一种是整体的传承。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其中,后两种都以风格和技艺的分离为特点,他认为这就是传统手工艺“蜕变——再生”的规律。
传统手工艺本身需要蜕变,重新定位自身,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属性,投市场所好,推动产品多元化,促进古老手工艺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以求其自身的再生。
例如,缂丝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后,如今进入困境。90年代和服、缂丝腰带由于接到日本客户的订单,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当时有近百家缂丝厂,近万名从业人员,缂机上万台,几乎形成“村村有工厂、家家有机台”的规模。近年来日本经济连年颓靡,对缂丝腰带的需求逐年减少。如今只剩下了1个厂,而整个从业人员不到100人。而中国顶级奢侈品品牌NE·TIGER创制的《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被首都博物馆永久珍藏,这是中国自主品牌首次获此殊荣。说明本身缂丝就有别于一般工业化商品,他既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等多重价值于一身。而缂丝与时装界的结合也促成它走入时尚的殿堂,不再简单是一个文博收藏品。也许这种回归是缂丝发展的新起点,也是缂丝发展的转折。
2.2 转型与升级
苏州大学的叶继红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镇湖刺绣产业化的研究,他曾出版《刺绣产业集群研究》一书,对镇湖刺绣的产业集群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对于刺绣的现状,他也认为,镇湖刺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整个产业需要转型和升级。转型首先要实现产品多元化,刺绣发展曾经经历了从日用品到旅游品到艺术品的转变,如今需要将产业面做延展,将刺绣再向生活用品靠拢。叶继红教授还认为,在镇湖刺绣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应该更大程度上发挥刺绣协会的作用。“产业大了,问题也多了,单凭绣娘的能力、知识、思维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他认为,刺绣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政府出了不少力,现在刺绣协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更高层面来协调和联合整个刺绣从业者,包括设立规制部门、研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版权保护机构甚至是律师、会计、银行、担保等机构,“前店后坊适合早期的镇湖刺绣,而现在更应该考虑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做大做强整个刺绣产业”。
2.3 人才与传承
一幅优秀的苏绣作品往往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创作完成。因此,苏绣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这一点严重制约了苏绣的市场化发展。和中国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苏绣的传承同样主要靠亲子传承。苏绣更是典型的“母传女或母传媳”模式。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适龄就会进入学校,而毕业后一般已在20岁左右,错过了学习刺绣的最佳时间。因此,苏绣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威胁着这个行业的未来。目前苏绣企业的生产状况也参差不齐。很多企业都是手工作坊起家,还无法摆脱其最初的市场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束缚,而苏绣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因此,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不足和苏绣快速发展的事实愈加不相适应。所以和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刺绣的接班人是镇湖刺绣产业发展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结语
手工艺产业正经历着蜕变时期,全社会已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认同回温。打造工艺品牌,更显示着苏州手工艺人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成功模式,勇于向世界发声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莱顿.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和物质遗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04).
[2] 濒临失传技艺缂丝如何走好复兴之路?[EB/OL].中华纺织网,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10-11-9/218762.html . 2010.
[3] 周杨.苏州高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化透视[EB/OL].苏州文学艺术网,http://www.wl.suzhou.gov.cn/Info_Detail.asp? id=2680 . 2009.
[4] 朱晓楠,王苏良,吴海亮,钱建康.关注三大问题加快转型升级——苏州镇湖绣品街特色产业调研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02).
[5] 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04).
[6] 诸葛铠,单存德,冷坚.苏州手工艺生态区结构的历史变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4).
[7] 叶继红,虞美华.刺绣产业集群发展与地方政府作用[J].科技与管理,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