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平
在语文教学中,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实效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最要教学任务,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直接表现。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正确审视小学生阅读教与学的现状,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研究、探索,找到适合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电子设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很多学生开始讨厌那种文字阅读。更有一大部分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都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盲目追逐时尚,在个人生活上贪图物质享受,对于读书产生厌烦情绪,更有很多同学开展厌烦学习。
小学生的阅读量少、面窄、质差。有人曾经对几个学校的六年级应届毕业生的阅读进行过调查,读过中外文学名著的微乎其微。相反,一些学生对武侠、言情小说却非常痴迷,还有一些学生甚至沉湎于充满色情、凶杀等内容的非法出版物。再就是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即使是课本中少得可怜的几篇课文,也是在教师说教式的引导下强迫学生学完。量少质差面窄,何谈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同样,教师的阅读教学情况同样让人忧虑。首先,教师害怕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辐射的面大,古今中外,浩如烟海,风格流派,迥然不同,教学难以下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多种能力长期融合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难以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教学效果不显著;另外,学生害怕阅读,讨厌读书,首先就给阅读教学设置了路障,自然教师害怕阅读教学,因此,对阅读教学方法未作深层的理论思考和积极的探索,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真正调动起来。
要想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起到实效性,首先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我曾在课堂上打过一个比方:同学们,你每天从家到学校有一条路线,先从家出发,走到哪会拐弯,走到哪会过马路,最后才到学校。那么,作者写文章在脑子里也有一条线路,就是他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在文中批注、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首先,思路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体现出来,脉络也就清楚了。其次,是引导学生正确审题。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心灵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抓住文章的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透过题目就能把文章的灵魂核心抓住。在指导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老师抓住关键的问题引申,指导学生提炼出文章的灵魂。然后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阅读。这是阅读长文章最主要的阅读方法。要想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提炼出文章的灵魂,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找出这些表达情感的语句,再通过朗读、引导等手法,从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这是指导学生阅读长文章的基本学习方法。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能够在阅读教学中长此以往的坚持训练学生,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将会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文章的文采特点。例如,《山雨》一课,诗人是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的。其感情也随着雨前、雨中、雨后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这从“宜”字等可感受到。雨中,他“马上衣巾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雨后,目睹山峰青翠重现、万瀑齐飞的奇景,诗人直抒胸臆,以一“奇”字,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的惊奇之情。全诗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阅读有助于作文,把握文章作品的文采,有助于帮助学生们提高作文水平。抓住文章的文采,要从修辞,环境描写,哲理句子方面入手,提高理解能力,提高成文能力。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阅读。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本文主要写了鸟儿们在大蓉树上栖息的情形,作者在写本文时主要运用了多处环境描写,景物描绘,来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景物描模。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
《语文课程准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能力,我们就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探索。《一只贝》: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只贝的一生,它曾经美丽过,因为“一颗石子”的折磨,它变得丑陋了,失去了曾经的光洁,失去了人们的赞誉,被遗忘在了沙滩上,然而它却用自己的血和肉磨制出了一颗稀罕的大珍珠。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不漏痕迹地让人读后与这只贝产生共鸣。教学中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对比体验朗读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协调,灵活变通,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通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再借助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按照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学习贝面对磨难时,毫不退缩,毫不屈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教育学生永远做生活的强者。《万里长城》:学生初学时,在谈了自己平时对关于万里长城所积累的知识后,播放《万里长城》的影碟片,我加以适当的介绍,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用心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样,创设情境,清晰立体地显示课本所临摹的事物(万里长城),让学生产生直接感受,把学生难懂、枯燥的内容变换为多彩多姿、生动形象的情境,而且达到情境启智促思的目的,综合学生的视觉、听觉,丰富学生赖以思维的表象,拓宽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思维的空间,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享受情境发现的乐趣,感到身心的愉快。《桂林山水》: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景色,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碟,把静、清、绿的桂林的水,奇、秀、险的桂林的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领悟祖国河山的美丽可爱,让学生欣赏了美景之后,谈谈你看到的桂林的山、水是怎么样的。说的时候,展开想象,加以具体的描绘,让学生在交谈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然后,回到课文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段落,通过感情朗读,通过评议朗读情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得以升华。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