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城乡社区伦理实体构建

2015-05-30 10:48陈庆凯
经济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陈庆凯

摘 要:社会转型最终以伦理成功转型为标志,社区伦理实体构建就是在社区良好物质生活家园基础上建设社区精神生活家园。文章探讨了社区伦理实体何以可能,它在当代中国伦理文化建构中的伦理本位地位及其建构的内在原理,提出了现代社区伦理实体建构体系为地缘社区本位——己群统一主义——依法自治秩序,以及现代社区伦理实体构建路径,就是社区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伦理情感、伦理文化六位一体。

关键词:伦理实体 社区伦理实体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025-04

一、“伦理实体”是什么

“伦理实体”或“伦理性实体”概念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中提出来的,正确理解伦理实体概念只有将这两本书结合起来分析比较好。黑格尔把“伦理性的实体”看作为在主观上自为形成的“观念体系”和在客观上的单一物和普遍物相统一的“事实存在”。伦理实体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存在,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是现实的社会实体。

在黑格尔那里,“实体性的伦理”既有客观环节,又有主观环节。但是两者都只是伦理的形式,在客观的东西中充满着主观性的实体,就是“善”,“善就是实体”,而伦理是“活的善”?譹?訛。所以我们对“伦理实体”应从主观性的和客观性的及两方面的统一性来理解。从主观性方面来理解,伦理实体就是规定伦理关系的伦理理念、伦理精神,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的灵魂和内核;从客观性方面理解,伦理实体就是这种主观的伦理精神、伦理理念必然依存于其中的现实客观的单一物和普遍物相统一的实体。伦理实体表现为现实社会中具体存在着的社会实体:“凡是具有一定的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的社会性团体,都可称为现实的伦理实体。”?譺?訛

二、“社区伦理实体”何以可能

从一定意义上说,伦理实体是具体、多样的,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各种社会实体,小至个人、家庭,大至民族、社会和国家都是伦理实体。?譻?訛可见,作为社会缩影或社会单元的社区也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存在,是把握伦理规律与伦理精神的关键。

按黑格尔的国家结构体系三分法,西方社会的伦理实体结构是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诸形态构成的辩证发展的体系。家庭是未经分化的血亲关系;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阶段即中间环节的处于本位地位的伦理实体,黑格尔的理解是私人经济生活领域;“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譼?訛。国家同时又是政治实体、法治实体。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关系本质上属于血亲、经济、政治的关系,伦理关系存在于血亲、经济、政治等关系中,这就是伦理关系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根据。由于市民社会普信宗教,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首先要向神忏悔,神祇的地位优先于父母,所以市民社会作为本位伦理实体建构的内在原理是:神缘个人本位——个人主义逻辑——法治秩序。

黑格尔关于伦理实体与伦理关系的思想与孔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传统封闭的农业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譽?訛,依循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原理,以“五伦”伦理关系出发,以家族为社会单元,构建起家庭——家族——国家伦理实体体系,即以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建构起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结构。

家族作为本位和范型的伦理实体,是以血缘为纽带,包括了各种伦理的关系。最重要的有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三种,君臣、朋友分别是父子、兄弟(姐妹)关系的延伸,以此形成家族范围的差序格局,形成家族文化伦理。其特征是家族主义?譾?訛,这种关系定型后就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第十二·十一》)的秩序,孔子把它表述为“礼”,即礼治秩序。家族伦理实体建构的内在原理是:血缘家族本位——家族主义逻辑——礼治秩序。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以单位为社会单元,单位制取代了血缘家族制,单位(农村为公社)成为下接家庭上联国家的伦理实体,新中国形成了以家庭——单位——国家三位一体伦理实体建构模式,其伦理关系是血缘——政治——政治关系。这里单位作为本位伦理实体不再是建构在血缘而是主要建构在业缘(为主)、地缘基础之上;以集体主义为关系逻辑,个人仍然淹没在集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更为复杂,个人必须服从组织,所有的人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政治关系;最终形成法治虚置的权治(通常说人治)秩序。即单位制为本位的伦理实体建构的内在原理是:业缘单位本位——集体主义逻辑——人治秩序。

改革开放30多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大流动,社会出现全面转型,单位制瓦解,这样处于本位的伦理实体面临缺位,多元的公民社会得以发育,个人自由、自我理念不断强化,个人主义已经在过去纯粹的家族(宗族)主义或集体主义中获得均势地位。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政府先后提出了社区建设,社区作为现实的社会实体,完全具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是介于家庭与国家的中间环节,是新型的本位伦理实体。这是因为:

1.社区在区域社会科学概念邻里、社区、区域和国家中是最基层的功能整体,能够满足人们的各项基本需求,是社会的单元。

2.就当代西方社会结构而言,社区整合构成了西方市民社会的基础,成为社会自我组织能力发展的关键,哈贝马斯认为社区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国家领域之间的公共领域。在他看来,一方面个体通过社区得以对国家领域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国家活动;另一方面国家也通过社区,与个体进行交往、对话,所以社区既不是国家领域,也不同于私人领域,而是一个充分发挥个人参与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性的领域。此中没有强制,只有自愿地交往和交流,如此才能培育出自觉的社会认同和归属。?譿?訛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构建有限政府,要把相关的权力下放给市场、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具体的能够容纳市场与中介组织的社区便成了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经济和社会职能的合适载体,成为城乡发展新型社会自治机制的现实形态。

4.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社会,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法权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三大基本关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产品自由选择、平等交换的文明的法治经济、自治经济,更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新型伦理关系,因而现代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伦理在社区生活中的重新定位,构建合理又合法的自治的基层社会机体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据上可归结出,社区作为本位伦理实体的建构模式是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其伦理关系为血缘——伦理——政治关系,现代社区作为本位的伦理实体建构的内在原理是地缘社区本位——己群统一主义逻辑——依法自治秩序。即建构在以地缘(为主)、血缘为基础之上;以新伦理维系人群关系,以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并吸收西方优秀伦理文化的己他两利、己群统一(即社区所倡导的“新社区主义精神”?讀?訛)的关系为逻辑,也就是说现代社区人与人的关系坚持个人与群体的有机统一,既非西方原子社会的结构,也非传统社会将个人淹没于家族(或群体)之中;以德治、法治相结合为特征的自治秩序,这是—种新型的的民主治理模式,这就是现代社区伦理建设的核心精神所在。

综上,中西伦理实体比较可以如下表格方式表述(见表1、表2)。

三、如何理解“社区伦理实体”的内涵

在《精神现象学》第六章《伦理》中黑格尔提出了“伦理实体”概念,然后从伦理世界中的伦理生活出发阐述伦理实体的意义,其伦理体系涉及到伦理精神、伦理关系、伦理行为、伦理秩序、伦理要素、伦理力量、道德等及伦理实体与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联系。如黑格尔认为,“···伦理实体,···以直接地存在着的实体为存在形式。···一方面是一般伦理秩序的内在原则或普遍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在自身内包含着自我意识的环节。”?輥?輮?訛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研究也比较多。主要围绕伦理实体展开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伦理情感、伦理文化等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另外对于伦理实体的认识、建构及其功用的研究也略有所见。

学者樊浩、高兆明论述了伦理实体、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紧密联系,认为伦理关系、伦理秩序是伦理实体这个整体的重要部分,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即为伦理秩序,伦理实体以伦理关系为内容,也是伦理秩序的实体化。詹世友认为,共同体如果只有法律和管理方面的联系构不成伦理实体,需要伦理道德教化最后完成人的生活的实体化。学者王南湜、唐能赋、梁禹祥、龚天平、吕怀耀、钱广荣、方军、高兆明等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制度伦理或伦理制度,关键点在于制度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问题,或者对制度进行伦理评价。笔者以为伦理制度只在下列条件中存在,即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规范作用弱化情况下,将伦理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中的某些重要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制定出来,以增强其普遍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黄晓晔、毕娟指出,在伦理实体中,伦理的本质体现在其内在的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情感和伦理秩序等几个要素中。笔者研究以为在社会生活中,情感具有社会属性,人在情感的驱动下,能够产生一种社会力量,儒家文化将情感融入伦理的各个环节,伦理情感具有普遍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伦理文化。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综合讨论社会转型期现实的社区伦理实体内涵,核心理念是伦理道德,核心形式是伦理制度,核心要素是伦理关系,核心表征是伦理秩序,核心力量是伦理情感,核心质态是伦理文化。此亦即构建社区伦理实体的基础和路径。

四、“社区伦理实体”如何构建

现代社区伦理实体建构的路径是社区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伦理情感、伦理文化六位一体。这里伦理精神确立是核心,伦理关系和谐是基础,伦理制度完善是保障,伦理秩序形成是关键,伦理情感培育是条件,伦理文化建设是归宿。它们有分有合,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方面它们各自有一个动态转型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们存在一个始自新型伦理道德的调整优化确立,终于新文化形成的循环过程。这就好比宇宙的星系运动,在保持自转的同时又围绕母星公转一样,自转体现本性的自由,而公转则体现秩序的自由,无论如何转都离不开大小层次各自不同的客观存在的星体,而广宇中茫茫无数的星体就是按照客观规律运动形成动态的自由的秩序,这就是现实的运动的客观的时空宇宙。同样,这人、家庭、社区、国家、世界,又何其不是宇宙中的月球、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呢!而这些客观规律就是“道”,表现为一定时空条件下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和法律(见图1)。

伦理道德是最普遍的规范要求,道德的运行是“扬善抑恶”,是一般性、自律性、劝戒性、提倡性和建议性的导引,道德力量是软性的,是有缺陷的,而法律、制度的运行是“惩恶扬善”,二者正好可以内外补充、软硬结合、互相促进,坚持以德辅法、以法扬德相结合能够相得益彰,这样对现实中的各种伦理关系的调整和规范才有实际意义。而纯粹的制度手段是有缺陷的,因为规则和制度本身可能并不是“善”或正义的,其执行的结果会带来社会的不公,甚至扼杀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规范各种关系促进秩序,制度公正既是一种秩序,又是社会理想或社会意识,制度安排是按照一定的理性原则,通过对制度的设计、选择、创新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和谐的关系与优良的秩序在本质上意味着主体间的平等和自由,优越的社区秩序环境自然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培育,有利于培养普遍信任的伦理情感,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强化社区成员“善”的行为形成,使社区成员产生一种道德感、荣誉感、幸福感。这种情感会推动他们更加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娱乐生活等等中来,从而带动社区各方面的发展,使社区充满活力,显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样在一定时期的实践过程中便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伦理文化是全部文化和文明的基础。

1.社区伦理道德转型。当前现代社区伦理建设所需要的伦理道德,既不是西方的道德,也不纯粹是传统的伦理,更不是过去说起来正确完美、实则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新型社区伦理道德的形成必是一个在传承中华优秀伦理文化基因、吸收西方伦理文化精华基础上的扬弃与创新过程。当代的伦理精神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的己他两利原则。讲伦理道德,要遵守五条原则:一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原则,二是重视行为善良的原则,三是重视公平正义的原则,四是重视诚实而又肯说实话(说真话)的原则,五是重视个人自由的原则。

社区伦理应当视为一种综合伦理,既体现着社区生活中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法律伦理、宗教伦理和艺术伦理现象的综合,也体现着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社区生活中的综合,更有体现不同层次的具操作性的崇高伦理、底线伦理以及处于其间的不同层次伦理规范的综合。比如重塑富有时代气息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个人品德、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美德,以“忠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在乡规民约、社区制度规范制订中要注意剔除那些口号式的不着实际的内容,要让社区居民参与提炼形成有针对性的、着重解决本社区当前伦理道德热点问题的、有共识基础的简洁的具操作性的规范。

伦理道德是人类实践中隐而不露又无所不在的灵魂。在转型期,优良的伦理道德需要与“善”的制度相互弥补,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2.社区制度伦理考察和评价。在伦理重建的过程中,制度的完善是相当重要的,社区伦理最重要的现实基础是社区规范、制度。社区制度伦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对社区制度进行伦理考察和评价。

目前我国社区制度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现代社区制度体系,特点在于增加社区治理的民主法治色彩,实现“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要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一切社区事务的权力都依法归于业主的社区自治制度和保障业主依法主导社区治理的社区治理结构。社区制度的建立与修订要改变过去由少数非本社区的人制订并通用于各个社区的做法,比如对于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要由业主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并随着现实情形的变化而相应修正。现代社会道德缺失的背后就是因为制度的缺陷,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们行为的善恶,有了适宜道德生成的制度,社区的良性运行才有可能,良好道德风气即普遍的“善”才会形成。制度正义是社会正义的前提。不过,伦理道德和伦理制度功能的发挥只有希冀于对伦理关系的调节之中。

3.社区新型伦理关系的培育。伦理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联系,是根植于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在社区,在当前社会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对社区进行有效治理,就是突出“以人为本”原则、己他两利原则,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等,调整社会基层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重点是培育社区新型邻里关系,邻里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是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信息交换和传播的途径之一,邻里对社区的作用并不是单向的,好的邻里可以对社区道德风气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可能为社区增加不和谐因素。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需要,远亲不如近邻,在邻里道德规范和邻里关系处理协调中,要营造一种相识、相知、相敬、相帮、相扶的氛围。处理好邻里关系,对一个家庭的生活、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孩子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伦理关系的成型化或称结构性存在就是伦理秩序。

4.社区伦理秩序的形成。社会伦理秩序建设,关键在于现实社会各种伦理关系及其结构的调整构建,在社区建设中,就是让社区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都能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建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符合自组织原理的自治性社区。社区中应有大量的事情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做;要求执政党在强政府弱社会现状下必须重视执政伦理建设,把政府权力中该放给社会的权力放给社会,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反对一切特权进入社区治理之中;要求强化社区公共领域的职业伦理。简言之,就是要实现善治,即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实现最佳状态。并且在社区生活实践中不断提炼优化逐步成型而成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内化于每个社区成员,成为社区道德的内容。良好伦理秩序的形成,是培育浓厚伦理情感的基础条件。

5.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社区伦理发展的方向必然是由陌生人道德到半熟人道德再到熟人道德,随着邻里交往的密切,相互之间的感情自然会得到培育,社区道德进一步发展起来。在日常交往和活动中,摈弃生疏的不信任的各种障碍,消除竞争失利者在社会中的“多余人”感觉,重新集聚信任和关爱,凝聚共识,进而各家各户自觉打开自家封闭的大门,走到社区这个大家庭中来,把疏远的人际关系拉近,培养和增强人们的情感联系,发展社区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使社区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实体。

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社区服务,特别是志愿者服务,培养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如创建清洁、生态、整齐、富有现代气息的宜居环境,居民就会感觉心清气爽,能安居乐业,并以社区为荣,自然增强依恋感;优质的社区服务能够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方便、舒适、安全,能够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谐互动的人居关系是社区居民追求的终极目标,居民在相望相守相助中感受到社区的“亲和力”;社区参与既是社区成员的权利也是义务,体现的是社区公共精神,能够培育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等。有浓烈归属感的社区,不妨称之为幸福社区,幸福文化的凝炼与创新只是时间问题了。

6.社区伦理文化建设。社区伦理文化建设首先要确立一种主导文化,这是构建社区伦理文化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当前社区伦理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对传统伦理道德有选择地加以现代性改造,吸收国外优秀伦理文化,进而融合社区多元文化营造“社区精神”,型塑社区个性。

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创建公平正义自由的文化。社区要以突出人的价值为内容,以诚实、自尊、谦虚、智慧、自由、责任、节制、勇敢、中庸、贵生为原则,以完善的文化设施,有序的社区教育培训学习,丰富的文化活动,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居民参与,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联络,陶冶居民思想情操、提高居民人文素养,使社区文化建设犹如一块磁石,把居民凝聚在一起,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确的社区伦理文化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原动力,是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道德标准,新的家园意识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社区伦理实体就是社区精神家园。

社会转型最终以伦理成功转型为标志,社区作为袖珍的社会,社会转型的基点,城乡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在社区良好物质生活家园基础上建设社区精神生活家园即社区伦理实体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王诚,曾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高兆明.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探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4)

[4] 樊浩.人伦传统与伦理实体的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5] 詹世友.伦理实体:道德教化的社会环境支持[J].甘肃理论学刊,2000(1)

[6] 王春光.控制还是聚合?——对当前社区建设的几点反思[J].浙江学刊,2002(2).[10]

[7] 鲁英.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失序的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8] 黄晓晔,毕娟. 社区社会资本与城市社区伦理的内在关联[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瑞安市委党校 浙江瑞安 3252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