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低碳经济研究进程中,碳储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抵消作用日益突显。虽然世界各国对森林和土壤碳储量进行过较多研究且有所收获,但针对城市园林植被碳储量所开展的研究只占1.27%,然而近年来该类研究明显升温。文章采用直接收获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和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科学计量园林学校“江南大学”植被碳储量,分析不同植被单株碳储量状况,为相关部门在同等美观条件下选择优势物种,制定园林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 碳储量 计量方法 优势树种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018-03
一、城市园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现状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中国一方面探索节能减排新途径,另一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减排指标。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森林在降低温室气体,吸收二氧化碳方面作用明显。目前,全球城市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城市园林得以飞速发展,林业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单元,具有巨大碳汇潜力。
发达国家是碳储量研究的先行者,数十年观测和监测活动中,长期研究网络和试验站被搭建起来。Pouyat(2002),Liski(2002)等大多针对城市森林和土壤碳储量进行深入研究。中国学者方精云(2001)采用改良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研究出20世纪70年代碳储量减少源于森林砍伐等人为作用,而近20来储量的增加源于人工造林。魏文俊等(2007)对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分配规律。章明奎(2006)综合分析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贮存量和易氧化态碳。揣小伟(2011)等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发现各地类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所增加。此外,针对城市园林碳储量方面,王迪生(2010),吴珊珊(2010)也分别对北京和合肥进行研究,其采用的计量方法和所获碳储量数据有较强的借鉴及推广意义。日益完善的碳计量研究体系和日益提高的实践水平,为深入探究城市园林碳储量提供了可靠基础。
虽然各类研究有所成果,但局限性同样显而易见:首先,本文通过对1982年-2012年万方数据库上800余份相关碳储量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49.31%研究了土壤碳储量;34.84%研究了森林碳储量;7.99%研究了草地;6.60%研究了农田;只有1.27%近几年开始对园林碳储量进行研究。数据表明世界各国专门针对园林植被碳储量所开展的研究较少,但近年来该类研究明显增多,2011年,李海奎,雷渊才等就清查资料估算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发现人工林碳储量在中国乔木林碳储量中比例超过15%,说明园林碳储量在地区碳计量中具有巨大潜力;其次,已有结论静态而宏观,不能因地制宜准确和动态反映城市园林植被碳储量信息;第三,由于城市园林复杂,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受限,不确定因素广泛存在。此外,我国城市园林碳储量研究起步较晚,林业和园林分别管理,加之园林工作者更加重视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特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本文以《造林项目与监测指南》(IPCC2006)(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结合城市园林植被的特点和现有理论,考虑城市园林管理和相关资料的欠缺,借鉴相关技术和方法,对园林学校江南大学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帮助相关部门获得原始数据,验证、修正并补充在无锡地区的缺省值,选择优势物种,制定合适的园林策略,推广园林碳储量计量方法,完善碳计量体系。
二、研究方法
(一)一般计量方法
根据《指南》,碳计量包括异速方程法和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考虑到地区差异和数据缺失情况,通过直接收获法可精准、科学、可靠的获得影响树种物理特征的值。其中,优先采用异速生长方程法,如果没有可用的生物量方程或所用方程与实际差别较大,应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测量碳储量,首先要定义碳库:
CPROJ,t=CPROJ,AB,t+CPROJ,BB,t+CPROJ,DW,t+CPROJ,L,t+CPROJ,SOC,t(公式1)
式中:CPROJ,t为第t年项目总碳储量;CPROJ,AB,t为第t年碳库中的地上生物量碳储量;CPROJ,BB,t为第t年碳库中的地下生物量碳储量;CPROJ,DW,t为第t年碳库中的枯落物碳储量;CPROJ,L,t为第t年碳库中的枯死木碳储量;CPROJ,SOC,t为第t年碳库中的土壤有机质碳储量;t为项目年份。
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省略,考虑到江南大学园林环境存在人为管理和清理,所以枯落物,枯死木可忽略不计;考虑到土壤碳储量研究缺乏先进仪器和技术支持,故本研究碳库由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地下生物量组成。
1.直接收获法。由于江南大学植被数目大且分散,本研究以实地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平均标准木的值,以平均标准木的生物量作为相应树种的单株生物量,以单株生物量乘以相应种类的数量得到总碳储量。
2.异速生长方程法。该方法对有代表性的植物的胸径、树高、冠幅、活枝下高值等进行测量,分层切割,测定各器官鲜重。同时采取少量各器官样品,称取样品鲜重。然后在≤70℃条件下烘干至恒重,计算样品含水率,继而测定各器官干重。单物量(B)胸径(DBH)(一元)或胸径(B)和树高(H)(二元)的异速生长方程。方程如下:
1nB=a1+a21n(DBH)(公式2)
或1nB=a1+a2In(DBH)+a3H(公式3)
式中:B为生物量(tDM.株-1);DBH为胸径(cm);H为树高(m);a1-a3为参数。
3.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该方法是根据测定的样地内林木的胸径(DBH)和树高(H),利用一元或二元立木材积公式得到单株林木材积,然后利用树干材积密度、生物量扩展因子计算地上生物量,通过根-茎比,计算地下生物量,即:
地上生物量Tab=■Vi×Di×Ri×Ci×Ni (公式4)
地下生物量Tbb=■Vi×Di×Ri×Ci×Ni×R(公式5)
式中:i为树木类型;Tab为树木地上碳储量;Tbb为树木地下碳储量;Vi为i类型树干材积量;Di为树干密度;Ri为生物量扩展系数;Ci为植物中C含量;Ni为i类型树木数量;R为根-茎比。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和可近似看做总碳储量。
其中,树木材积公式为:
Vi=g1.2(H+3)fэ(公式6)
式中:Vi为植被材积;H为树高;g1.2为地上1.2米的树干面积;fэ=0.44为经验系数。
(二)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直接收获两个重要变量:树高和胸径值。考虑到乔木物理参数受气候和人为因素影响小,故采用异速生长方程法进行研究。参考关于灌木的碳计量方法发现,灌木所含碳储量较低,国际上普遍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树高和胸径的平均值,而不是具体就某一种树种来进行研究,故灌木数据缺失较多;且其他文献所研究的灌木大多不是园林灌木,树高较江南大学灌木两倍左右,与江南大学具体实际不符,故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计算灌木碳储量。
三、江南大学概况和植被数据统计
(一)江南大学概况
江南大学地处江苏省无锡市(北纬31°7′至32°2′,东经119°33′至120°38′)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属亚热带湿润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学习占地32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常绿阔叶林种植居多,主要树种有香樟、榉树、杉树等。
经统计,江南大学共有植被209种,综合考虑植被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本文将植被分为11类,选择八处树种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对部分植被抽样调查。
(二)江南大学植被分类
由于无锡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常绿植被生长,故园林结构中,乔木种植株树较多,占样本65.59%;草坪和灌木种植面积较大,分别占样本44.81%和50.03%。考虑到部分树木占总体比例较小;或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当下科研水平;或曾出现迁移现象,目前具体位置无法锁定等原因,本文最终选择占样本比例较大的常绿乔、灌木,落叶乔、灌木进行研究。
(三)江南大学植被胸径与树高值
对比相关数据,受限于树龄和亚热带气候特征,江南大学树木胸径树高除木槿外,树高、胸径值普遍偏小。除香樟和合欢等少数乔木种植年份为30年以外,其余植物种植时间仅为15年。乔木高度集中在5~6米,灌木除夹竹桃、桂花等超过2米外,其他树种树高为1米左右,且常绿乔木树高平均值高于落叶乔木,落叶灌木树高平均值高于常绿灌木。乔木类胸径值在0.008~0.271范围内,然而,落叶乔木胸径平均值普遍大于常绿乔木,灌木类胸径值小而平均。
四、江南大学不同类型植被碳储量
(一)江南大学不同类型植被碳储量统计
经计量,江南大学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的总碳储量分别为534.504t,120.834t,34.839t,40.070t,单株碳储量平均值分别为0.041t/株,0.045t/株,0.0008t/m2,0.0013t/m2。常绿植被在江南大学生长状况较好,其中香樟适应性较强,密度较大,生长较快,在常绿乔木中碳储量最大。落叶乔木单株碳储量较大,且除垂柳和黄山栾树外,其他落叶乔木单株碳储量相对平均,其中杉木尤其是水杉在增汇方面作用较大。灌木碳储量略小,就规律而言,常绿灌木碳储量位于0.007t/m2~0.008 t/m2之间;落叶灌木碳储量普遍超过0.01t/m2,其中,夹竹桃、桂花、石榴、木槿等碳汇潜力有待发掘。
(二)江南大学总碳储量和单株碳储量分析
对比其他研究发现,因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江南大学常绿树种总碳汇量较大,且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而其他地区因处于温带气候区,落叶乔木>常绿乔木。不过乔木在增汇减排上发挥的效用远远大于灌木是一致的。此外,从单株生物量上看,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也与其他研究结论相同。
江南大学碳储量平均值: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常绿乔木碳储量平均值远远大于落叶乔木。
五、结论
首先,通过对1982年-2012年800余份相关碳储量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84.15%研究了森林和土壤碳储量,只有1.27%对城市园林碳储量进行研究,但近年来该类研究持续升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碳储量在发挥增汇减排作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其次,在江南大学园林结构中,乔木数量较大,占11种类型共209种植物中比例的65.59%;灌木面积较大,占比例的50.03%。且落叶乔木类>常绿灌木类>常绿乔木类>落叶灌木类。校区树龄虽小,但随着树木的快速成长,碳增量前景可观。
第三,江南大学常绿乔木总碳储量为534.504t,单株平均值为0.041t/株;落叶乔木总碳储量为120.834t,单株平均值为0.045t/株;常绿灌木总碳储量为34.839t,单株平均值为0.0008t/m2;落叶灌木总碳储量为40.070t,单株平均值为0.0013t/m2。
第四,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常绿植被在无锡生长状况较好,因此总碳储量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又因为落叶乔木密度较大,故单株生物量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
第五,水杉、香樟、雪松、池杉、垂柳、黄山栾树、广玉兰、马褂木、合欢、榉树碳储量较大,在同等美观条件下,多种植乔木,尤其是上述碳储量排名前十的优势树种,发挥碳汇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Pouyat R.,Groffman P.,etc. Soil carbon pools and fluxes in urban ecosystem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2002
[2] Sundquist E T.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budget.Science[J].1993
[3] 方精云,陈安平.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植物学报,2001(9)
[4] 魏文俊,王兵等.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
[5] 章明奎,周翠.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特性[J].土壤通报,2006(1)
[6] 揣小伟,黄贤金等.基于GIS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核算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1(9)
[7] 王迪生.基于生物量计测的北京城区园林绿地净碳储量研究[D].2010
[8] 吴珊珊,张赟齐等.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储量[D].2010
[9] 李海奎,雷渊才等.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林业科学,2011(7)
[10] 国家林业局.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1] 张明铁.单株立木材积测定方法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4(1)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作者简介:戴越,讲师,博士,从事低碳经济及工业碳排放研究。)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