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明
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人们一旦对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道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要想学好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发展自我能力的欲望。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认知的需求。人们在学习中面临困难,感到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倾向,这种认识倾向转化为内在的强烈的欲望,就是求知欲。儿童在5、6岁时求知欲初步出现,入学后得以进一步发展,但儿童的求知欲并非随年龄的增长自然提高,它需要适当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知识,激发求知欲。
二、以情感人,唤起学习兴趣
教师要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众所周知,在诸多学科中,普遍都认为数学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若不仔细准备,考虑周全,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教师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口和动手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具体形象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利用数学知识为原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原理、过程、结构,化难学为易学。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知识时,首先设计“动手实践,感知分数”这一环节。请每一个学生拿出事先自己准备的圆形纸片对折一次,然后交流所发现的知识,很快得出结论:圆形纸片被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个分数,并体会它的意义。接着把纸片连续对折两次,交流自己的发现,很快得出结论:圆形纸片被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然后可以让学生涂出纸片的,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通过这些操作,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分数的意义。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完成。学生争先恐后的交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兴趣极高。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奥妙和魅力,因此,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