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探析

2015-05-30 19:47赵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对话者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赵娟

【摘要】在后现代课程观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课程观的背景下,教师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扮演着平等的“对话者”、课程的“建设者”、学习的“引导者”和评价的“促进者”等多重角色。但在现实教育中,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多重角色的扮演陷入了理论及现实困境,影响着其职责的履行。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  角色探析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83-02

随着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剧,世界各国人们的思想在彼此交流中相互影响。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以批判和反思现代主义为人们所知,它崇尚多元化、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教育亦然,后现代主义深入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处处烙下了其印记,因此,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便十分有必要了。

一、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因学者们的不同理解而多元多样,其中以“解构性后现当代课程观”和“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观”[1]最具有代表性,但其主旨都是批判和反思现代主义,并试图打破现代主义的技术性和计划性,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平等开放的课程思想体系。后现代课程观基本观点如下:(1)师生关系:后现代课程观对权威式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提倡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2)关于课程:在后现代课程观下,课程并非预制的,而是师生在其交流过程中共同开创的。(3)课程结构:课程是复杂且动态的结构,由多因素交织作用而成。(4)课程设计: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设计是开放的和多变的,而非一成不变的线性的。(5)课程评价: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2]。

二、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注定其备受关注,一种课程思想能否成功的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角色的扮演。后现代课程观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其角色扮演。

1.师生关系:平等的“对话者”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发号施令的权威人物,学生接受和服从命令,师生之间是冰冷的等级关系。而在后现代的课程观中,教师是平等的“对话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合作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共同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对话,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以便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另外,学生能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逐渐认识和发现自我,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总的来说,教师作为“对话者”并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放下高高在上的冰冷架子,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2.课程发展: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课程被当作预设的目标,教师是尽最大努力来确保学生尽可能的达到这个目标,教师是被排斥在课程之外的。但多爾却认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课程目标不是预设的,而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共同实践和创造生成的。因此,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拥有创造权利的课程的开发者[3]。教师可以按照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设计力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建设出和他们相匹配的课程。

当然,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也并不意味着对教材的否定,多尔说过,“在一个容纳自组织和合转变的框架中,目的、规划、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产生于行动之中”[4]。所以说,教材,作为预设的框架,在后现代课程观下并没有被否定,只是说教师应该更好的利用它。

3.教学过程:学习的“引导者”

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决定了教师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传统课程中,教学目标是外在的,并且先于整个教学过程而存在。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主导整个教学过程,以期共同奔赴那个外在的目标。而在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需要重视自组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干扰、问题和混乱,促使一个系统利用自组织的作用促进平衡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自身的力量不容忽视,要是应该创设足够丰富和开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从单纯的传递者转变成多能的建设者,营造出开放和轻松的氛围,创设出激发潜能的无压情境并进行引导。多尔提出了“平等中的首席”能准确诠释教师在此情境中的地位,“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5]。

4.课程评价:学生转变的“促进者”

传统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强调总结性评价,这种模式不可避免的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样一来,评价成为了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手段,评价中的各个主体都为了成为胜利者而竭尽所能,上压下迫已成家常便饭,这种评价方式无形中造成了教育的异化甚至病态。后现代主义教育者要求改变这种评价方式,他们把评价定义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6]并将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7]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变,但不再是单纯的仲裁者,而是促使学生转变的促进者。在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推崇的异质的平等观:反对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主张接受一切差异,成人和保护学习者的丰富性、多样性,大力提倡教育者把关注的视线投向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格局独特性的受教育者个体[8]。

三、教师角色扮演困境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后现代教育理念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弥补了现代主义的缺陷,其理念的践行无疑会给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一股新风。然而,在理念与现实的碰撞中,各种问题凸显而出,诸多矛盾交织导致教师角色扮演陷入如下困境:

1.后现代课程观本身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课程理论总会有其优势与不足,后现代课程观便没有很好的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它没有很好的吸收现代课程观中的优势与长处,并且带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以致陷入另一个极端。另外,从哲学方面来说,后现代由于自身无法清楚的界定自己,这种模糊性不免会让人陷入困惑与不解之中,本身都难以确定的事物我们应该如何将其用来指导实践?不可否认,它能否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但是却很难清楚的告诉我们要怎么实践。也正是由于后现代课程方案缺乏实践上的可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它很难证明自己的有效性,这也是教师角色扮演困境中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多尔认为:为了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9] 。这无疑将课程带入了一个新的维度,然而,“唯成败论”和“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充斥着整个社会,使得人们过度关注教育结果,教师、家长等都被这种思想所绑架,逼迫学生屈服于各种筛选活动。也正是这些,使得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展开平等对话。另外,虽然传统的现代课程观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业不能简单的予以否定,那样势必会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在现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尽力的化解矛盾,与现代课程观的优势予以整合,并践行到课堂中是教师最需要做的。

3.教师角色负荷过重

综上所述,教师角色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对话者、建设者、促进者、引导者等多重角色[10]。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课程的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开创出符合学生不同学生个性和经验的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在与学生交流方面,教师作为平等的对话者,不仅需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真正的关心爱护学生,真诚平等的与其交流,在课堂中,教师还应该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对于教师的耐力和精力都是一个考验。引导者的角色则對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当前的环境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最后,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促进者,教师还需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整合多元主体对学生的评价,以期能在此过程中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这对于当下普通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试想,在没有完善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支持的情况下,将以上种种高要求的角色同时压在教师的肩膀上,是否会不可避免的造成现实中的践行流于形式,而使之成为束之高阁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文军.后现代课程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罗祖兵,夏涛.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挑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4][5][6][7][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9]蒋已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16).

[10]杨捷,王艳琴.试论后现代课程观语境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J].基础教育,2010(7).

猜你喜欢
对话者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论知识获得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巨人会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问题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