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莉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自我探索与实践等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导—析—练”教学方法及其操作步骤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体育课堂“导—析—练”教学方法操作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86
“导—析—练”,顾名思义,“导”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即教师引导或是指导学生;而“析”与“练”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析”是分析、反思的意思,“练”是练习、实践的意思。综合来讲“导—析—练”就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监督下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实践,反复思考分析学练内容,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师预设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导—析—练”教学方法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掌握运动技术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在教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运动技能。
一、“导—析—练”教学方法阐述
“导—析—练”教学方法是指在学生随意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发现并掌握正确或是高效的提升技能的方式方法,属于探究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范畴,有利于实现从授“鱼” 到授“渔”的转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导—析—练”教学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不再局限于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更注重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举例来讲,在一节立定跳远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肩关节为轴直臂摆动,尤其注意在蹬地起跳的一瞬间,摆臂速度要加快”,传统教学中只是单一讲解如何在练习蹬地起跳瞬间加快摆臂的速度;而在“导—析—练”教学方法引导下,教师会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要在蹬地起跳的瞬间加快摆臂的速度,因为“以肩关节为轴,直臂摆动”可以增大摆臂的转动半径,提高蹬地起跳时的初速度,利于身体静止的状态克服惯性等。通过不断向学生传授“为什么”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分析体育技术动作的能力,还可以提高自我纠正动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对知识与技能分析的能力迁移到类似动作技术的学习中。
“导—析—练”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从传统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基础。它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程序的丰富多彩,它在教师有导,学生有练、有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特别是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从而为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导—析—练”教学方法操作步骤
“导—析—练”教学策略的本质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析”“如何练”的问题。它倡导的是在“疑中学与导”(即问题的引出),“学中思与析”(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思中练与练”(即问题的解决)。其中“导”贯穿课堂始终,为教师行为,而“学” “思” “练”皆为学生行为,它体现了民主课堂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导—析—练”教学方法的一般操作程序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及认知理解——可行性问题初步解决的方法——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但有些教师却认为“导—析—练”是先练、后导、最后析的过程,这明显是对“导—析—练”教学方法理解上的一个误区。如果学生在练习之前没有教师的预设目标,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上课上什么?如在篮球三步上篮技术或是其他复杂性技术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学生练习什么”“怎么练习”等问题将会演变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整个课堂将会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从而导致教学偏离初衷,教学目标也不易实现。因此,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教师在动作上给予指导,还需要教师在语言上给予关键性指导。而对于技术性不强的运动项目或是在复习课、考核课、综合课中,依然需要教师的“导”,只是此时的“导”主要偏向于语言性指导或是纠错。
三、小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导—析—练”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需要注重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析” “练”,注重师生关系的转换。但目前来说,各阶层的研究者对于该教学方法大多偏向于理论层面的研究,提出的理论运用不到实践当中,与实践相脱离,一线的体育教师虽然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但又缺乏相关理论作支撑,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主导,学生又怎么作为主体进行学习,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该如何去控制,需要各阶层研究者学术理论的支撑和一线教师经验的保障,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提出有针对性、合理化的建议。
(责任编辑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