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雪丹 庞从妃 阳秀英 朱碧仪 杨海荣
[摘 要]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与大学生厌学程度三者的关系值得研究。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S-EMBU-C)修订中文版、大五人格量表中的自律性分量表、大学生厌学心理量表中的厌学行为分量表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对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和厌学程度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对自律性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厌学程度中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与大学生的厌学程度呈正相关;父母拒绝和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关系,其中父母拒绝与大学生的自律性呈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的自律性呈正相关;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与其厌学程度呈负相关;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在父母拒绝和大学生厌学程度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父母教养方式可以通过自律性水平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厌学行为。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自律性 厌学行为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88-02
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的情绪体验。[1]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过不少分析,李玉运[2]认为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和就业状况不理想以及学生自身缺乏目标和理想等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厌学。李仁伟、孙成文[3]从厌学心理出发,分析了“无忧型”厌学心理、“逃避型”厌学心理、“刻板型”厌学心理和“事业型”厌学心理。曹俊芳、姜艳[4]认为厌学分学习困难和情绪困扰两大类,不同类型学生具有不同特征和心理特点。而从大学生自身人格特质对厌学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两方面出发,研究早期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厌学程度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广西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其中大一学生为97人,占21.0%;大二学生为244人,占52.7%;大三学生为122人,占26.3%。男生为163人,占35.2%;女生为300人,占64.8%。
(二)测量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S-EMBU-C)
本研究采用蒋奖等[5]修订后的S-EMBU-C量表。该量表包括42个题目,分成两个部分,即父亲版、母亲版,每部分的题目一致,共21题,并分为以下三个维度:拒绝(1、4、7、12、14、19),情感温暖(2、6、9、11、13、17、21),过度保护(3、5、8、10、15、16、18、20)。采取四级评分,“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第15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2.自律性量表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中的自律性分量表。该量表由Morrison(1996)翻译成中文并修订而成,经施测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2)。该分量表共含12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总分范围为15-75分。
3.厌学行为量表
采用陈雪松等[6]编制的大学生厌学心理量表中的厌学行为分量表。该量表经验证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厌学行为分量表共包括11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法(“1-完全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厌学程度越严重。
(三)统计学分析
数据收集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与大学生厌学程度的相关
由表1可知,在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和大学生厌学程度三者的关系中,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与大学生的厌学程度呈正相关;父母拒绝和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与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关系,其中父母拒绝与大学生的自律性呈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自律性呈正相关;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与其厌学程度呈负相关。
表1 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与厌学程度的描述统计量及相关矩阵
注:*P<0.05,**P<0.01,下同。
(二)自律性的中介作用检驗
采用Baron和Kenny提出的三步骤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对自律性在父母拒绝与大学生厌学程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律性在父母拒绝的教养对大学生厌学程度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父母拒绝、自律性和大学生厌学程度的回归分析
三、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有显著的影响。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与厌学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在早期教养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拒绝和过度保护的行为越多,到大学阶段孩子的厌学程度就越严重。有研究认为,父母拒绝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可能不喜欢他;或者由于父母不善于表达他们对孩子的关爱,以致随着成长使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挫败感,而心理挫败感会导致孩子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缺失,最终引发厌学情绪。[7]
然而厌学情绪的产生并非只受单一因素的影响,是否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又或者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还会通过影响孩子的其他方面而最终导致孩子到大学阶段产生厌学行为?对此,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进行了测量,并对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和厌学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自律性水平的发展有影响,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对大学生高自律性水平的形成有显著的关系,而父母拒绝的教养与大学生的低自律性水平有显著的关系,这与尚秀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另外,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与其厌学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越低,其厌学程度越严重。由此可知,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自律性和厌学行为三者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为了揭示三者之间的确切关系,研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对自律性水平在父母拒绝的教养与大学生厌学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律性水平在父母拒绝的教养对其厌学程度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早期父母拒绝的教养可以通过影响孩子自律性水平的发展而导致孩子大学阶段厌学行为的出现。
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与初、高中的模式差别很大,大学是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而且大部分的学生离家比较远,不再有父母的监督和管教,靠的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因此,自律性好的学生厌学行为的发生几率比较低,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厌学行为则比较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的弱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才形成的,而自律性是人格特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厌学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及教师的管理监督、课堂气氛的活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需要父母在早期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教导、影响孩子,比如减少对孩子的拒绝否定,增加对孩子的情感温暖,让他们有自信,使他们的自律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具备较高的自律性水平,以抵抗厌学情绪的产生。
[ 注 释 ]
[1] 张军.大学生厌学调查心理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86-90.
[2] 李玉运.大学生厌学问题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11):171-173.
[3] 李仁伟,孙成文.大学生厌学心理新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14):78-80.
[4] 曹俊芳,姜艳.大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5(4):625-626.
[5]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94-98.
[6] 陈雪松.重庆市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 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8-30.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