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近年来对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比较重视,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却忽略了优等生的培养。优等生在学习上虽然成绩优秀,但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与缺点。教师往往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的培育,使优等生变为中等生,进而退化为后进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优等生同样需要教师爱心的投入、细心的呵护和像对花儿一样的细心浇灌。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等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一、正视优等生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唯成绩论思想的影响,对优等生往往是“一俊遮百丑”,只看成绩,不管其他,以至于忽视了优等生其他方面的不足,影响了优等生的健康成长。
1.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优等生由于成绩出色,在班中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以至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在赞扬声中,容易产生虚荣、自负、自傲的心理。当别人指出他们的一些不足时,他们往往不肯接受。优等生往往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等心理,导致一部分优等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容易产生嫉妒、孤僻等心理。一部分优等生逆反心理严重,自己犯了错误,却把教师、同学善意的批评教育当成是故意刁难自己,给自己难看。这些不良心理严重影响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要对优等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2.优等生不能挫而不折。
优等生一般没遇到过逆境,就像温室的花朵,他们平时得到的大多是教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家长的赞许等。与中等生和后进生相比,有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对优等生进行挫折教育。
3.优等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优等生在家中往往是小皇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乏自立。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集体劳动时拈轻怕重,缺少克服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必须培养优等生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
4.优等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一些优等生缺乏集体思想,只要自己成绩好就行,别人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对班里的事情不以为然,有时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有的教师唯成绩论,对优等生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一味鼓励,往往使之形成以自我为核心的思想。
二、重视优等生的教育
“响鼓也用重锤敲,好花也用细心浇”,优等生的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做到重锤敲响鼓,细心浇好花。
1.培养优等生的良好自身素质,引导优等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优等生的带头作用非常大,要使他们在各方面比一般学生更优秀,平时就要一定加强培养他们正确的一言一行。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才能大大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指路明灯,要让优等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优等生刻苦努力的目的决不是给别人看的,要让他们把今天的成绩和明天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今天不努力,没有打下牢固的基础就不会有以后的理想的实现。
2.培养优等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优等生在家庭生活中事事如意,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既得到父母的宠爱,又得到教师的重视,缺乏磨砺。所以,他们一遇到挫折打击,极易产生思想波动,可能会痛苦不堪,郁郁寡欢,甚至受到很大的心理创伤一蹶不振,这也是造成他们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增强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在优等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悉心引导,使他们明己之短,正视不足,直面挫折,不畏不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变弱为强,战胜超越自我,再愉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优等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而心理承受力不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教师一点一滴地教育引导他们,这恰恰是教师爱心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以后的栋梁之才。
3.培养优等生的良好思想品德。
一些教师一味溺爱优等生,对犯错误的优等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认为优等生成绩好,他们的自觉性比较强,不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放松对优等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一些优等生养成不良的心理,丢掉了一些做人必备的品德,其结果不言而喻,这显然与“不仅要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优等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注意观察,及时杜绝他们的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只有在各方面对优等生采用更严、更高的要求,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才能把优等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总之,操“重锤”,敲“响鼓”,对优等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只有教师以人为本,重视优等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优秀品德的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同龄学生中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优等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