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红色教育史

2015-05-30 00:37:14严诗喆
出版广角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爱国革命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仿吾老校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集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成老校长,于83 岁高龄之际,回顾并口述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再到华北大学,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全过程,著成《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一书。本书记载的绝不仅是人民大学的校史,还是中华民族在“救国”阶段办学图强的红色教育史,更是曾饱经磨难与洗礼的民族和国家从黑暗中醒来,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史。这为现阶段的中国办好大学和培养优秀人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迪,值得深读研究,琢磨体悟。

【关键词】教育;革命;爱国;民族复兴

【作者单位】严诗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时光荏苒,入读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已有数载,其间,笔者除了参加校园内的各种社团活动,还兼职做了《青年人大》的采编工作。虽未修成什么正果,但学习和工作的使命感驱使我仔细地去关注母校不凡的历史,以及更加不凡的现在。

日前,在拜访一位老教授的过程中,笔者欣然读到一本颇具厚重感的再版著作——《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读完,心头为之一震。此乃成仿吾老校长在83 岁高龄之际,回顾并口述了人大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再到华北大学,最终到人大的发展全过程。口述内容并由胡华、彭明、刘炼三位名师笔录整理著成。岁月流金,光辉永恒……作为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青年学子,“战火”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太陌生了。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这部著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年轻一代看到,原来人大的命运一直是与祖国的命运密切相连的。书中内容远不限于对一所学校校史的了解,而是对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从黑暗中醒来,走向伟大复兴的深刻认知!

成仿吾老校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集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黄埔军校的教官;他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编辑过中国柏林支部机关刊物《赤光》;他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老红军,一生曾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亲创人大前身“陕北公学”,陪伴着“人大”走过各个历史阶段……

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创校于延安。当时,日军侵华飞机狂轰滥炸,全国各地学校纷纷被迫关门、迁校。千百万学子报国有心,投考无门。党中央在延安树起了大办抗战教育的旗帜,陕北公学火红的战旗在陕北高原迎风招展,为寻找抗日救亡道路的进步青年指明了方向。他们从祖国各地,从南洋、越南和朝鲜等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跋山涉水,飞越天险,甚至要穿过敌人枪林弹雨的封锁线。他们只为着一个共同的救国理想,纷纷奔向延安。以成老校长为代表的国内知名学者、教授、文化人以及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导下,克服极端艰苦的环境,坚持办大学,坚持教育为民族解放斗争服务,造就了大批无私无畏、具有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革命先锋,创造出了历史的奇迹!

当时,毛主席先后十几次到陕北公学讲话,做报告,并三次题词,还为它选干部,定方针,为陕北公学的发展倾注了心血。他在一次演讲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北公学!”他还要求:政治局委员都要来陕北公学讲课。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和张闻天等中央领导都曾来陕北公学做过演讲,分析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化的重要政治事件,帮助学员掌握斗争的脉搏,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使得陕北公学在延安的发展日新月异。

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把师生们紧密团结起来。老师和干部们继承了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如同亲人般爱护照顾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感动地给成老校长写了个纸条:“你是我们的妈妈。”自此之后,“妈妈校长”的称呼便流传开了。此外,还有“外婆校长”徐特立。青年学生从老师和干部们的作风和言行中更加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大家把教与学看作是民族解放神圣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青年学生在冰天雪地中露天上课,甚至吃不饱饭,但他们背起背包行军,放下背包上课,个个朝气蓬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忠诚、团结、紧张、活泼”,革命的校风培育出了一代革命青年,他们又把这股革命之风带到了各条战线。

“我们陕北公学的成立,是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不仅是陕北公学,在从陕北公学到人大建立的各个阶段,学校都紧密配合民族革命战争形势的需要,来确定学校的规模、课程设置和学制长短。在陕北公学阶段,普通班设“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和“民众运动”等课程;高级班还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等。曾经以一个月时间培养出的第一批毕业生约200人。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就奔赴华北各战场,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烈火。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北联合大学,已经逐步得到完善和扩大,文艺学院下设戏剧、音乐、美术和新闻系;法政学院下设政治、财经系;教育学院下设国文、史地和教育系。其课程设置也更多样化、正规化,已经在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各方面干部做准备了。

在学校,师生们不仅认真钻研革命理论,同时,也密切结合革命实践,积极投入到各种抗日救亡、统一战线、民主政权建设中去,以及发动、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工作中去。不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师生们如同革命的种子,洒向了全国的四面八方。师生们按照毛主席提出的目标来要求自己:“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在奔赴前线的3000里跋涉中,在800里“小长征”的转移中;在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线的炮火中,在残酷的反扫荡浴血苦战中;在分散成游击小队的游击行动中,在日寇的包围圈里,在敌人的刺刀下……师生们——这些看似文弱的书生,是何等的顽强、英勇、不屈!我们一些亲爱的老师和同学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我们的校史,也像党史、革命史一样,是从流血斗争中走过来的。”在这部红色教育史中,师生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强烈地感染着我们。

在这部书的序言里,成老校长深刻地分析了我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弊端和改革,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教育革命实践。他写道:“我现在把这些战争年代的往事(从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到华北大学)做一个梗概的回忆,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办好教育,为进一步办好中国人民大学而提供一个教育史、校史的史料。”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继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继往开来的今天,《战火中的大学》这部在“救国”阶段办大学的红色教育史的再版,为我们如何在“兴国、强国”阶段办好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方面,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迪。而我们当代青年,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子,更要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宗旨,要珍惜和平、安宁环境下的学习生活。对比前辈们当年在烽火连天、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办学的情形,眼下,我们享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高大上”的图书馆、国学馆、宽敞的运动场和舒适的宿舍……校园内各种软、硬件的整体提升,都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祖国未来寄予的厚望。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要以前辈和先驱为榜样,强化爱国主义情操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薪火相传,贡献毕生的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爱国革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人民论坛(2016年37期)2016-12-28 11:06:19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08:17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武术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0:42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3:3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