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电影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上海也积极布局发展电影产业。去年10月,上海市九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电影新政”),从资金支持、金融税收、园区规划、人才培育、区县联动等七方面对上海电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给予扶持。
下面,简单谈三点我对上海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是上海电影未来要积极、主动与互联网融合,要重视互联网新兴业态对电影产业产生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电影行业,倚靠巨额资本、庞大用户数量和多年积累的用户行为模式数据,整合优势资源,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趋势也影响了上海电影产业。去年,上海“电影新政”发布以来,麒麟影业、亚洲传媒、奥飞影业,翡翠东方、飞马影业、儒意影业、米粒影业等40多家业内优质企业带着他们的诸多电影作品入驻上海。
值得注意的是,BAT巨头们和互联网视频企业都纷纷成立了电影公司。如优酷土豆在上海成立合一影业有限公司,并宣布优酷土豆核心业务落户中国微电影网络剧双创中心、手机电影节升级为互联网电影节。今年,合一影业制片数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已投资包括11部影片,还计划自主投资拍摄一批来源于网剧、漫画、歌曲、话剧、电视剧的优质IP电影,其中最大IP电影《万万没想到》已于4月在上海立项。腾讯在上海成立两家影业公司,即将发布一批影视作品,《洛克王国4》《炫舞》《谁与争锋》《飞车》等影片涉及动漫、电竞、端游各类题材。
上海国际电影节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3年战略合作协议,搭建集电影新人扶持、影迷互动服务、行业未来创新为一体的新型平台,淘宝电影作为本次电影节的官方指定售票平台,与电影节展开多维度的合作。
上海未来还要和市作协合作,把全国互联网作品人气最高的前10名作家请到上海来探索互联网IP的电影开发。
我想今后上海还会与互聯网更好地融合发展,未来也许没有“互联网+”电影的说法,互联网将成为电影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是上海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中外合拍片的发展。中外合拍是未来上海电影发展的重点。今年有一大批中外合拍片在上海立项,有中印合拍《功夫瑜伽》、中法合拍《勇士之门》《夜孔雀》、中韩合拍《浪漫满屋》、中突合拍《迦太基茉莉》等。未来上海还要打造中韩合拍片基地,中韩合拍基地的建立将极大地推进上海影视公司对出品中韩合拍影片的热情,提升合拍的数量和品质。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为合拍作品带来新的机遇。今年,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市场”中,共有35个项目入围,其中有8个为合拍项目。与以往相比,合拍数量明显增加,不乏《2054》和《变异危机》等大制作。
第三是上海将继续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改善上海电影产业人才的布局。电影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去年“电影新政”发布后,上海电影产业也刮起了一阵人才回归的清风。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的大师工作室迎来了岩井俊二、马尔科姆·克拉克等多位国际级大师;更重要的是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才在上海生活和创作,在上海实现他们的电影梦想。例如,李霄峰、张侨勇、周燕等新锐导演。此外,导演黄百鸣、徐峥,青年作家郭敬明、蔡骏,青年演员赵薇等人开始把电影创作的重心逐步移回上海;编剧刘和平、王丽萍、李洋等编剧的工作室即将落户上海;青年“影帝”廖凡、王景春也积极在上海筹备自己的影视公司。
在吸引优质人才的同时,上海还很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未来形成影视人才高地夯实基础。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正在启动第二批招生,上海科技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即将在6月开设为期3个月的编剧培训班,通过引入原汁原味的北美好莱坞专业编剧训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影视编剧,以期逐步形成“上海编剧群”。
下一步,上海还要通过电影基地、集聚区的建设,集聚优质资源,升级产业链。在闸北、徐汇、松江等区按照自身区县特点,发展重点不同的影视产业基地;还要继续通过引进、培植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带动上海电影内容创作生产布局。针对艺术电影爱好者、老年人、白领形成更加细分的上海电影市场布局;通过引进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等举措推动完片担保机制破冰,改善上海电影融资环境布局;通过继续做好上海电影摄制服务机构,不断优化上海电影产业的服务布局。
(本文节选自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事业管理局局长胡劲军在第二届“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