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文化奢侈品”——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总监陈杨如此形容当下纪录片的生产。目前政策的大力扶植以及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国产纪录片日益受到关注。但是距离“文化奢侈品成为普通百姓健康文化消费品”的路途依然遥远,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仍然艰难。
专业人才培育
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纪录片发展的一大难题。纪录片《高三16班》导演向健认为,对于年轻纪录片创作者的鼓励和支持尤为重要。广东卫视系列纪录片《追梦在路上》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透露,团队中坚持5年以上的创作者,她会在薪酬、绩效以及创作机会上适当倾斜。
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目前频道正在成批量推出半小时体量的纪录片作品。陈杨希望通过这些节目能够有效锻炼队伍,从中产生纪录大片的导演。
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国产纪录片类型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纪录片分类越专业越精细,对于创作队伍的要求越高。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伦介绍,国内纪录片创作者的从业路径与国外不同。“就自然类纪录片来说,国内往往从编导、摄影干起,而国外很多制作人多是自然科学家出身。两种路径各有利弊,科学家出身的纪录片制作人对自然的基础研究、专业积累非常扎实,能够找到最好的方式来表现自然或者动物。”国内许多从业人员往往题材涉猎广泛,但难以形成专业性。
“纪录片要做得精彩,创作者需要将触角深入生活。”上海纪实频道2006年开始设立“MIDA纪录片导演计划”,为民间独立制作人提供资金和创作经验上的支持。《造云的山》即是通过该项目产生的作品,获得了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动画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加拿大Hot Docs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俊介绍,该片导演并无太多纪录片创作经验,但其自小在片中呈现的环境下长大,体验丰富。
“纪录片行业人才结构存在缺陷,大部分是创造型人才,缺少营销管理人才。”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晓蒙,呼吁注重专业制片人和营销推广人才的培养。
多元化市场
2014年被称为中国纪录片的“卫星年”。北京、上海两家纪实频道上星播出,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目前也在积极申请上星。多家覆盖全国的纪录片频道出现,有利于国产纪录片传播,但细分化、品牌化成为纪录片频道必须直面的课题。
在大主题、大叙事的纪录片之外,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有意识地进行类型化纪录片的生产和播映。石世伦介绍,目前央视纪录频道梳理了自然、科学、社会现实,历史文化四大类型,并从中划分出几十种类型化纪录片。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则抓住城市台接地气的优势,推出一批小成本、小投入、小体量,但是能够记录当下、快速反映都市人生活的作品。“我们将打造小精品,逐渐与航母(央视纪录频道)区分开来。”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主任陈大立表示。
根据湖南广电的自身品牌定位,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提出了“青春纪录”的定位,锁定年轻受众。陈杨表示,金鹰纪实频道将从年轻人的角度,关注民生,关注个体,关注当下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2014年,由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承制的湖南卫视原创纪录片栏目《我的纪录片》播出后,同时段平均收视率稳居全国前七。
目前,国内纪录片市场化程度较低,几家纪录频道虽然在追求自身定位的区隔,但基本仍属于纪录综合频道。而在美国,探索、历史、国家地理等纪实频道特色鲜明,并均围绕自身核心优势进行产业链扩张。”方向明确是我们几家专业频道的共识,形成频道品牌,有利于内容被院线、新媒体等其他媒介形式广泛接受。“
盈利模式探索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生产总投入约19亿元,总收入约30亿元。约30亿元的总收入中,有18亿元为电视硬广收入。其中,央视与地方频道分别占61%和39%。
虽然2014年央视纪录频道广告收益不菲,但相对来讲版权收入比重过低,对此,石世伦表示忧虑,“版权销售收益越来越大,纪录片产业才能愈发健康。”广告收益一方面起伏很大,另一方面广告依靠时间销售,有一定限度。而版权销售的是一段时间内的播映权,可以获得长线收益。石世伦介绍,央视纪录频道版权销售的核心在海外,“截至去年,《舌尖上的中国I》海外版权收入已达三四百万美元,我认为还可以再卖10几年。”
在国内,纪录片的版权收益相对其投入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一方面,电视台销售渠道零星分散,纪录片版权交易多在几家纪实频道进行,价格最高为几百块钱一分钟。而在新媒體领域,目前仍是买方市场,纪录片版权价格无法与电视剧、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纪录片制作人将眼光投注于新媒体。马志丹希望,未来能够与新媒体共同开发除版权销售之外的合作模式。正在进行集团化改制的金鹰纪实频道,也对与新媒体的合作给予厚望。“未来,集团改制后,我们将以公司化运营纪实频道,生产内容将线上线下融合播出。”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近300亿元,纪录电影贡献甚微。去年获得公映许可的纪录电影共24部,真正进入院线放映的只有7部,总票房仅1815.98万元。即便如此,石世伦仍然对纪录片的院线前景表示乐观。“目前的问题是供给是否满足需求还是没有需求,两方面因素都有,但我认为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但国产纪录片是否有实力进入电影院线?”陈大立分析,一部分纪录片电影并不以取得票房为目标,没有认真分析市场与受众;另一部分电影则是用电视的思路制作,不具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