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美术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反思与设想

2015-05-30 20:11山川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山川

摘 要:中国的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一直处在变革和实践当中。基础课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一直紧随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按照现行的美术高考模式和体制来看,美术类高校的基础课教学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衔接作用。因为基础课教学是考前和专业培训的顺承,所以我们应给予其更多的重视和思考。高校的基础课教学所要承载的是以科研性质为基础的学术梳理阶段,而并不是单纯的基础知识传授或造型能力的巩固。相对于具体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来讲,基础课教学应该更加多元、更具前瞻性。

关键词:艺术实验;基础课教学;艺术基础

从民国时期引入法国学院式教学,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盘苏化,再到改革开放的各种艺术实验,中国的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一直处在变革和实践当中。基础课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一直紧随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按照现行的美术高考模式和体制来看,美术类高校的基础课教学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衔接作用。我们应该给予作为考前和专业培训的顺承基础课教学更多的重视和思考。时至今日,有关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争论与探讨从未停止过。改革开放以来,几所知名美术院校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调整和革新,但相对模式化的主流教学体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世界,从前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过于陈旧和教条,因此当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更多地面相当代,结合当下的信息、科技、人文、意识形态等因素来开展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因此,建立一种更加多元的复合型基础课教学体系是当代高校美术教学所急需思考的。要用基础去主导整个学院的学术脉络,以基础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传统基础课教学的矛盾与局限

当下多数的艺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依旧是以素描和色彩两大教学科目展开的,并且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深受法国式学院教学和苏派的学院教学的影响。虽然由于不同的授课教师的观念而引入了一些不同的思考和理念,但基本的教学模式和思路依旧没有改变,这一点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院校体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可能在以往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创造了让人欣喜和骄傲的教学成果。传统的基础课教学经过几代艺术家、教育家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种十分严谨的教学体系,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也有了相对完善的预案和措施。对经典文化和教育手段的传承是无可厚非的,但过于体制化、模式化的教学也会成为束缚创新性教学研究的枷锁和桎梏。从当下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学因素与当代社会相悖,并且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局限。

目前高等美术院校的基础课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史论类课程;一类为专业类课程。史论类课程主要有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课程,专业类课程则更加单一,仅为素描、色彩、解剖和透视等科目。首先从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来实现理论化教学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只是单纯地回顾了艺术发展历程,并没有形成对艺术发展脉络的预判。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梳理美术史的脉络之外,并不能帮助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单元性、框架性的概论课程也显得十分僵化,对于不同艺术观念和思潮的概述也显得过于武断和教条,因此学生对于整个艺术环境的下一步发展并不能做出评估和判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基础课教学的专业课设置是纯粹的技能性培养,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解剖、透视之外,基本沿袭着由素描静物到素描石膏像再到素描人体的课业进程,色彩教学的基本走向也与素描教学异曲同工,单一的造型基础训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锤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基础教学”认识上的狭隘。

传统基础课教学的授课方式也相对单一,并且教学体系也基本固定为几种西方舶来的教学模式,即法国式古典主义学院教学、苏派现实主义教学。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欧洲的表现主义和包豪斯式的构成主义。虽然在教学中融入了一些国人自己的思考,但基本教学思路和理论支撑还是以这些教学风格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学生在接受基础课训练时也很难总结自身的发展方向,只能对号入座式进入框架式的接受性教育中,加之教师授课时的个人风格影响,致使传统的基础课授课方式十分的枯燥和单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局限。

2 对未来基础课教学的展望

当代是一个各种艺术形式并存的时代,各种新颖的、更具冲击力的、更具观念性的艺术形式和传统媒介的艺术形式有机地并存着。在这期间可能有艺术观念上的矛盾或表现形式的差异,但这种复杂而富于讨论精神的艺术氛围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因此,中国的当代艺术要直面新世纪,当代的美院基础课教学也应该做出更具当代性的转变与革新。陈旧、刻板的教学模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是优秀的、合理的,但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转变,无异于故步自封。

面对传统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些局限和矛盾,教学工作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设想。首先,在继承以往优秀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应适当压缩基础造型课程的训练,或者说在造型基础的课程中加入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安排。从前的基础造型教学多数只有素描、色彩两大科目,而面对目前的多媒体时代,在基础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入数字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以传统手绘和CG绘画并轨的方式完成基础造型课程传授。其次,应该尽早引入材料学课程的设置,在完成传统绘画材料的普及性教学后,融合当下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和新型创作材料来实现针对材料的研究性教学,从而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关注,尽早开始对材料的经验积累,为更具多元化的创作发展夯实媒介基础。再次,革新史论课程的设置,以传统美术史论作为基轴,开设针对国际上重要的艺术展览和文献展的理论性研究课程,为学生开拓更具前瞻性的理论知识架构。最后,在正常的基础课程授课的同时,加入影像、装置、行为、新媒体等课程的选修,以丰富学生的课业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就对非传统的艺术形式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高等艺术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革新固然重要,但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的转变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信息时代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了科技的便利,那么传统的授课方式也应该向更加便捷、更加时效的方向发展。首先,开展网络远程授课。例如,在国际级别的展览现场设置理论研讨课程,通过网络技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参与展览现场的观摩,并安排公派教师来传授展览见闻,学生在本土参与学术研讨。其次,在原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聘请技术性教师客座教学,将声、光、电、展陈、成像等更加多元的创作元素直接引入基础课教学。再次,建立以学院美术馆为基础的画廊机构,将策展、拍卖、艺术品管理和经营等商业因素纳入主体课程中,使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就对自身价值和艺术市场的运营模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艺术方向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位。

3 结语

当我们回望艺术史中的每一种思潮的萌发和每一次的革命性变更时,不难发现:革新和传承是同样重要的。相对于具体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来讲,基础课教学应该更加多元、更具前瞻性。高等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的革新是微妙而漫长的,新时代的飞速发展赋予了基础课教学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反之基础课教学也应该以持续性的学术研讨来回馈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