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提高产业化对接能力。新西兰威特里亚理工学院在设计教学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对改善这两个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学;人才培养
1 新西兰威特利亚理工学院设计教学特点
笔者于2015年下半年在新西兰维特里亚理工学院视觉艺术设计系访学。维特里亚理工学院位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大区,本部在Porirua。有别于新西兰八大综合性大学,威特利亚理工大学响应新西兰政府“职业路径培养”的政策,主要提供技能性就业课程。其视觉艺术设计系包含平面设计、珠宝设计、绘画等多个专业方向,可提供相当于国内本科的新西兰教育部认定的Level7等级文凭,也能提供研究生文凭。另为解决就业,该校也提供诸如数字设计、印刷技术等短期课程文凭。因中新两国教育体系设置不同,威特里亚理工学院从新西兰教育体系到自身教学质量看,承担了相当于国内二本和三本的教学功能,与笔者所在二本院校——江苏淮海工学院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威特里亚理工学院视觉艺术设计系采用英联邦教学模式,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1.1 注重实用性
教学立足社会需求,重市场调研。一个设计知识点的教学主要分三部分:首先是题目发放,教师会以案例的形式做启发式教学。然后,学生围绕题目寻找资料,确定自己的设计草案。最后做课堂汇报,教师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非常强调调研的真实性和实践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树立设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1.2 注重启发式教学
以启发式教学挖掘学生独立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威特里亚视觉艺术设计系课程教学有需要所有专业学生共同参加的大课,也有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小课。大课教学类似我们的大类培养模式里的基础课程,小课教学类似专业课程。大课的设置范围非常广,没有设计与艺术的明显界限,以纯艺术或者现代艺术形式、观念、思维融入教学。往往是多个教师共同上课,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聘请艺术家做指导,补充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自由、开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1.3 注重技术表现手段
威特里亚理工学院的设计教学与大多数发达西方现代设计教学一样,以现代艺术和科学技术成果作为设计教学思想和教学灵感来源,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新的科技成果手段来完成作品。威特里亚理工学院视觉艺术设计系平面设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技术先行。在校三年学习时间,第一年学习数字技术软件与摄影技术,第二年学习整合设计,如标识设计、海报设计等等,第三年进行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毕业创作。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学生先解决技术问题,后期学习将技术作为工具,解放创意。
1.4 注重交流
强调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展示。每个设计项目在鼓励学生个性传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作品需要团队完成,团队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教师会通过Facebook指导学生的课外准备工作,并及时发布各种相关设计信息指导学生的创作。在作品完成后,进行小组汇报,任课教师会邀请相关教师参加,进行集体点评。
2 对我国工科院校视觉传达专业设计教学的思考
目前我国设计教学的大背景是产业升级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创意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何在目前的条件下结合工科院校特点做好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2.1 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艺术氛围建设不够。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在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专业的外延和内涵都在不断衍生,不可避免的跨界融合对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人文底蕴的建设,多艺术门类的知识吸收和交流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以专业知识分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有的视觉传达专业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分类为中心,如针对图形设计的《图形创意课程》、针对排版问题的《版面设计》课程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上的能力,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知识整合的不足。
(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各个高校都意识到创新能力是培养人才的重点,工科院校也不例外。但如何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大家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尤以工科院校为最。创新的基础是活跃的思维,工科院校相对专门的艺术设计院校恰巧缺少这样的思维刺激和交流。
(4)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工科院校开始大力兴建实验室,扶持学生创业,努力建设高校与社会对接平台,但依然面临着设计成果转化困难的局面。就视觉传达专业而言,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可以设计出视觉精美的作品,但如果要将这样的设计投入生产还很困难,归根结底还是教学实际性、实践性不足造成的。
2.2 新西兰威特里亚理工学院给我们一些启示
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点要求:创新能力培养与产业化对接能力。创新能力是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最缺的,产业对接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让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学校与产业的无缝融合。通过上文的分析,工科院校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创意力培养不足,与社会脱节。分析威特里亚理工学院设计教学的特点,也许能为我们提高创意人才质量提高思考。
(1)打破以专业知识分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通过在新西兰的访学,威特里亚的设计学生在动手能力和表达观念上比淮海工学院设计学生好,但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理解和实现并不好,如图形的表现力和版面的控制力等。这是不同教学方式带来的结果。我们的教学注重分项训练,维特里亚的教学注重观念表现。在我们的培养模式中过分强调艺术与设计的分界,但忽略了艺术思维能给设计带来创新,特别是新的艺术思潮和观念。这将是视觉传达设计灵感的土壤,这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毕业后三年或者五年就能产生差距,更富有创造力和思考力的学生将走得更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艺术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弱化艺术与设计之间人为的界限,在课题设置和案例选择上更注重观念性,重视对设计作品人文艺术背景的解读。
(2)进一步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威特里亚设计教学注重每一个设计元素的来源,即强调设计的过程性,要求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有可能最后完成的作品的视觉效果并不绚丽,但确实是通过实际调研,分析了甲方需求完成的作品。在加强实践教学的问题上,一方面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是注重设计作品的过程控制。相信切实做好这两步,将局部解决校内教学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2011.
[2] 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曾英(1978—),女,江苏人,硕士,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