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诗注重读中外经典诗歌,从《诗经》读到新诗,从意大利《神曲》读到美国的即时诗(反驳当时学院派的即时写作);也注重读文学史,特别是中国诗歌史,力求融会贯通,让自己写诗有足够的营养。这样使得我这位新诗写作者对新诗有了自己的认识。我以为,百年新诗意味着我们如何在新时期、新时代、新社会让新诗不死,让新诗从边缘化回归诗本身,让新诗以诗的面目走向未来,进入诗歌革新的新纪元。
一.从百年新诗中找寻诗歌写作的方向和方法
中国新诗其实就是现代汉语诗歌,主要表现形式是自由体或者说随行体。相对于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言,新诗也就是现代诗。梳理一下百年新诗,我们知道,旧体诗与新诗有一个交接的过程,那就是“五四”前后,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背景下,以胡适为第一人的“尝试派”尝试白话诗。接下来,以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陈源等为发起人的新月社,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提倡现代格律诗。卞之琳、戴望舒、冯至等发起《新诗》月刊,作者以新月派、现代派诗人为主;运用原始意象、意象组合、通感、象征、反复等表现手法。尽管这类新诗具有现代元素和先锋基因,但诗的形式对比唐诗宋词来说只是脱胎并未换骨,如果说宋词是诗余,那么这类新诗就是杂诗加尾巴。另外,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在创作理论和实践方面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诗歌的影响,虽模仿痕迹较重,但毕竟打开了中国新诗的风气。
我注意到,旧体诗除格律、句式等要求多一些外,其语言大都是白话或者说是很文雅的说话,并非“文言文的语言”,也没有古文的“穿衣戴帽”,只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居多,很少见粗鄙式口语;而新诗则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为主,新诗里的白话逐渐多些口语,以至近三十年来的诗人诗作以口语化或口水化为主,他们连“现代格律”都不要了,有的连“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健康也不要了,所谓“新叙事入诗”的诗人们连意象组合、通感、象征等表现手法也不运用了,口水化语言或粗话脏话到底。他们做到了“诗到语言为止”,但他们并没有采用有质感的语言材料,更谈不上诗艺美。
通过大量读诗和探究诗歌写作技巧,我有了这样的认识:诗歌有的以声音为主(比如,讲究音节和押韵等),注重语方形式;有的以意象为主,注重语言内涵;不论怎样写,我们都得写出声音的意义,写出有意味的诗性,注重诗歌写作的难度并在法则之外求美。所以,诗歌应让读者读出美感,读出快感,读出灵感;这样,读者有可能被诗歌点燃激情,点亮心灯,点击颤音。
纵观百年新诗,我们发现,中国新诗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表现方法,特别是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完整、新美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新诗还没有像楚辞、唐诗、宋词那样的形式完成和完美形式,新诗仍在找寻新的好的形式。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新诗与旧体诗同行,新诗为主;产生了“口号诗”、“朦胧诗”、“先锋诗或实验诗”、“梨花体”、“羊羔体”等。这里头有的回归到诗本身,比如“朦胧诗”除承袭中国古体诗和早期新诗的传统基因外,还借用了外国的意象和象征等表现手法;然而有的玩到诗外去了——当下不少知名诗人或旗号诗人及其追随者从反文化一直到反诗,走向他们所谓的新诗领地;可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坐标中,就找不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因为中国新时期新诗没有从模仿中走出来),放在中国文学史当中也找不到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相对称的位置。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几大高原和几座高峰,我们如何走出其传统的阴影,让新诗走向新的高原和高峰,而不被古诗经典所遮蔽呢?我们的态度应是通过诗歌写作样式的不断尝试,找寻诗歌创作的多种可能性;那么,诗人的任务就是要找准突破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方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拓宽诗歌写作路径,写出好诗歌。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呢?我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创作论坛上演讲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好诗要有创造性的东西。所谓创作就是创造性地写作。那么,一首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创造力;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求新求变,拿出艺术勇气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或以新奇的语言写出独特的感受。二是好诗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是有充足时间的一代诗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像古典诗那样去打造语言的永恒。三是好诗要有诗歌的本质特征。好的诗歌是应该有诗性、诗意,诗歌要法则之外求美,给读者遐想空间和审美价值。四是好诗要有先锋状态或现代因素。五是好诗要回归诗本身,诗人要懂得诗歌写作的难度并力求有所创造。诗人要有真经验,诗作要有真语言,诗艺要有陌生化的修辞。
二.找准突破点拓宽诗歌写作路径
作为诗人承担着写出好诗歌的任务。我写诗注重新的尝试,注重以哲学思维和技术革命开掘诗歌矿藏,在文学的趣味革命上走自己的路并力求走出新路,特别是注重艺术性,并努力把握创作的基本点——即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新”,并呈现这种创造性的力量。
我曾被誉为“回归诗人”和“诗体游记”达人。近十年来,我坚持一边行走天下,一边用独特视角、独立思想、别样韵味创作“诗体游记”,现已结集出版《回归或出发》一书,引起了境内外70余家媒体的关注和好评。该诗集获得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专家程郁缀先生阅览了我的第二本“诗体游记”《发现世界》后表示:“以新诗形式写游记,很有情致”。继推出国内首本“诗体游记”后,我更加深入地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以哲学思维和技术革命开掘诗歌矿藏,在文学的趣味革命和技术革命上走自己的路并力求走出新路——努力写出有硬度、有纯度、有内涵、有韵味、有血性的诗歌。这是我到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十年来的诗艺探索。从总体上看,我的诗体游记有如是风格——清新自然,简洁流丽,灵动精到,别有韵味,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努力让读者从诗中感受自然美和心灵美。在“诗体游记”的写作中,我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以下特点:
1.构造诗意的自然地理和诗性的人文地理。本人由“诗体小说”、“旅游散文”联想开来,跳出散文式游记的写法,用新诗的形式来写游记,特别是将诗性贯注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中,也就是说以敏感的诗思和独特的诗情观照旅游对象,把山水和人文等风景风情当作写作对象来表现,并捕捉山水和人文等景观触碰自我内心世界的瞬间反应或微妙,并运用寓言、神话、童话等文学样式的写作手法以及比拟、隐喻等诗的修辞使诗歌本身更加陌生化,以增加诗性、诗意;甚或以哲学思维刺探这些对象,以释放生命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如《我跑遍南北半球寻找“一个人”》、《一个冒险者的山水诗》、《在雪域高原获生命的感动》、《发现世界》等。就这样尝试将诗歌的思和哲学的思结合在一起,在诗思里贯穿着生命意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等等。有评论家表示,王钻清以“诗体游记”构筑丰富多彩且意趣横生的诗人地理,主要表现在对人文地理的诗意表达、对自然地理的诗性表现、对个人行走的生命呈现。
2.呈现具有本色和特质的画面感或空间感。我的作品又是逼真新颖的诗意描述,又是特征凸显的诗性表达。有评论家表示,这位歌者就是这样踏歌而行,行者无疆,在不断地行走中,时时用简洁、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画出或蔚蓝色或多彩的图案以及充满力与美的画卷。诗中的画意或诗里的空间富于意境的优美、意韵的深远,注重把山水、天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物象描画入诗,并使这些具象通过心灵的内化成为新的意象。如《远在天边》、《热带雨林》、《莱茵河,一支蓝色的国际歌》、《诗意的欧陆田园》等。
3.表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触景生情的别样情感。本人以旅行的方式回归自然,将人的精气神或生命意志融入自然中,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直觉和体悟来安顿自己的身心,并以诗的形式表现,特别是以人类学、未来学和生命科学等视角对自己旅行中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进行审美或反思,不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让自己的心灵呈现开放又自由的状态,其间的真挚情感和另类思考熔于一炉,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挚爱与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与释放。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安顿生命,向新的生命状态出发,进而促使人的升华。如《少女峰,一个奇妙的童话》:“于是眺望中的我也成了童话里的天使/我披着雨后的彩虹向你袒露胸脯……远远地守望你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这种快乐之感和生命经验,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在大自然中,而与自然生命相对接或相生共荣,此时自然也就成为了净化灵魂的所在。又如《偷情的向日葵》开头写道:“你把万丈阳光吸收到自己的每个细胞/然后吐出一米光芒金黄你的脸庞和梦”。在这小小的生命当中,蕴藏着一种无穷的生命力,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哲理;对于人们心目的向日葵形象或国人的向日葵意识是一种反常表现和另类意象,也就是表现集体无识——即表现一种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第四种感情。还如《雁塔晨钟,敲醒我灵魂》、《探访雅鲁藏布大峡谷》、《拜访纳木措》、《飘洋过海来看你》等。因此,业内人士称,王钻清的诗最大特点是涌动着充沛的生命激情或者说生命冲动,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下融入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命感并表现这种生命的活力,正是这一点感染了读者。
4.贴着描写对象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为了将旅游的感受和印象以及由观赏对象所生发的思想等贴切地表现出来,本人注意顺着描写的对象牵引作者的意识和心灵感应,选择较为有效的写作手法,并力求写出有效诗歌。比如,本人从新韵律的实验和新意象的拓展入手,注重以诗句的自然节奏对应个体在旅游中的内心活动及变化,抓住具体物象和自然现象的特征及其精神作用下的本真进行意象组合,并努力使新生成的意象新奇又独立,比如着意吸收新美又鲜活的具象或自造原始意象,并让这具象与个人的灵魂交媾生出新的意象。还注重新名词运用的鲜活和灵巧,如《让精神重上黄山》、《让灵魂去旅游》、《青藏高原行(组诗)》、《诗歌的月亮仓央嘉措》等。诗句随情感或情绪或内在思想自然地泼洒,有时如海涛撞击山涯,有时如悬泉瀑布飞流直下,有时如行云漫卷缓行。诗句的排行兼容了词、散曲、韵律诗和自由体诗等的特质。本人那些诗歌里有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咀嚼而吸收的养分,也有他从欧美诗歌中不断淘宝而汲取的营养,渐渐地形成了某种风格——诗意表达中不乏理性思考,或者说知性在艺术表现中呈现;思想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自然地游走或不经意地侵袭;感性的东西随着对大自然当中物象的捕捉或心灵深处意象的流动而自觉不自觉地在笔端和指尖得到表达。特别明显地是追求词语搭配的反常和意象组合的随意(有如信手拈来),以此打破传统写作手法的常规,进而力求有所创造,有些新意,如《发现世界》、《海底世界》、《长江与黄河:我的生命就是这样》、《洪湖公园断想》等。不经意间让我的诗作带着诗的特质、词的自由、散文的立意。
5.注重诗歌的整体控制与游记的内容独特。观照旅游中所见所闻所感,如何将纷繁的物象、强烈的情感及复杂的思想有效地表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呢?本人一是注重整体的控制,比如在色调的处理、节奏的操控、音韵的调和等方面有适当的把控——追求诗的整体感和语言背后的意味,或把最诗意的东西点到为止,留白多;所以细心读来就能觉得诗中有些韵味和趣味,或者说有些不一样的思想和意味。有评论家认为,王钻清的诗让我们沐浴在朴实、明快和清雅的语境里,从南国到北方,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山到大海,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的意象、诗句和诗体都是那么清新和自然,也许“诗体游记”容易做到这一点。二是诗意地表达“游记内容”时,特别注重表现鲜活的物象、独特的观感、个别的发现及另类的思考。三是注重将鲜活的具象和新美的事物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植入诗中,让诗歌清新又生动,特别注意对宏大的命题,借具象暗喻,从细节入手。比如《发现世界》、《在飞行的上空感知生命》、《回归或出发》。
读诗中的感悟和写诗中的体会,使我充分认识到,创新需要哲学基础,需要对人类本原的理解,更何况哲学是诗歌的近邻。所以,诗人要在熟读中外好诗的同时做到“功夫在诗外”,至少是半个哲学家或思想家,同时注意不让学问遮蔽、阻塞、残害个人的创作,真正地完成创作本身。我想,为进入写作状态,特别是找寻诗歌写作的多种可能性,我们要努力放弃许多东西以排除干扰、杂念和浮躁,在耐得寂寞中让写作每时每刻自由、自在、自然地进行,让诗歌在自我清醒和靠近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生成。
(作者介绍:王钻清,笔名清平湾,诗人,评论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