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之刍议

2015-05-30 10:59宋雪萍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世界性关系

摘 要: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谈起,什么是民族的,艺术的民族性又是什么,文章对此一一进行了探讨。文章从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之间的联系谈起,提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从而引出是要固守传统还是要积极变革才能保住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艺术的民族性;世界性;关系

常常能听到这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且多数冠以鲁迅的名义。这话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慢慢品味会发现这话有点经不起推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鲁迅这话是在给木刻工作者陈烟桥的信中说的:“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街头风景,就是为此。现在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在这段话里,原文的意思是“地方色彩容易引起别国的注意”,所谓“世界的”就是“别国的注意”,而没有现在所含有的“世界性”的意思。如此一来,看来鲁迅先生的话意被曲解、被演绎,甚至被篡改了。“地方色彩”被讲成了“民族的”,“别国的注意”则成了“世界的”。[1]

1 民族与艺术的民族性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一种是广义的,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指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相对外国来说,中国的京剧、武术、剪纸年画、瓷器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但相对于汉文化来说,佤族的木鼓、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南涧的彝族跳菜、大理的手工扎染等都是属于少数民族的。由此可见,民族性不是一个抽象的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具体概念。

艺术的民族性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3]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2 太民族的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不同的民族间存在语言、艺术、哲学、科学、宗教、节日、风俗等方方面面的差异,要使别的民族能够彻底、完全地了解本民族的艺术是不现实的。虽然人类的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性,但民族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发展累积形成的,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它受环境、语言、传承等诸多因素影响。

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民族性很强的艺术文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存的大环境的改变,注定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例如,我们引以为傲国粹——京剧艺术,它并没有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它有其局限性。我们都知道,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中璀璨的艺术瑰宝,它的身上积淀了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但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电视网络的普及、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大环境中,它难以恢复旧日光彩。现代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也很少愿意主动接触京剧这门艺术,不得不认为京剧与当今的现实生活已经脱节,内容上还是几十年、几百年前的故事桥段,曲调依然十分传统,偶尔将配器改成电乐,也只是表面热闹。但如果将这些都改了,京剧也不成为京剧了。再如,一些流传在中国陕西的民谣小调,也面临着消亡的窘境。这些小调是往日妇女们在家围坐在炕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唱的歌谣,常常唱的就是眼前的劳动和生活,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还是即兴创作的。但是,随着现在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这样的场景再难见到了。

3 民族性文化的变革

固守传统才能保住民族文化?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对一些慢慢失去生存土壤的民族艺术,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积极地做收集、整理和保存的工作。民族性的旗帜还能飘多久不在于我们坚守的决心有多大,而关键看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多强。民族性只有不断发展变化,自我更新,才有生命活力和文化光彩。在这方面,《云南映象》做了很好的尝试。它用现代观念对传统生活加以观照提炼,歌吟词曲、舞台效果、舞蹈题材、服饰道具均取材于云南各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在表现手法上不仅充分利用了现代的声光技术,还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现代元素和表现手法,多元文化水乳交融,不但带动了一方经济,保住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而且培养了一批当地的优秀艺术人才,取得了几方共赢的局面。

毛泽东思想在近代中国起主导作用,他主张中华民族文化不应完全西化,中国文化和艺术应有自己的形式,根据内容和形式来划分,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内容要新,主张旧内容和新内容的结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4]中国电影恰好反映的是最“中国化”的生活、最本原的中国生活,形式上采用了世界当代电影技术和适合中国民众欣赏习惯或者体现中国民众审美情趣与认知方式的具体方法。但电影运行体制问题导致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只能靠电影题材和超越题材的电影表现方式赢得世界的“特定”(题材的民族独有性)认同,远远没有实现中国电影与世界的同步。

4 结语

西方人始终要弄明白和想要证明的,是毕加索借用了黑人艺术的因素,从而有了《亚威农少女》,而不是这样的假设:是黑人艺术造就了毕加索。到底是谁成就了谁?“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追问的问题。“我”是谁?“他者”是谁?“我”是自我发展的结果还是“他者”影响的结果?如果“我”是“他者”影响的结果,那么“我”还是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我”又会不会失去自我变成“他者”?如果没有“他者”就没有“我”,那么“我”如何还能找到自我存在的足够证据?

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5]

参考文献:

[1] 纳张元.应全面理解民族性[N].文艺报,2009.

[2]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3]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53:94.

[4]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六册)[M].第175页.

[5] 陈燕.艺术的探索[J].广西艺术学院学刊(综合版),2001(5):47-48.

作者简介:宋雪萍(197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性关系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基于社会网络小世界性改进的信任感知推荐系统
田金洲:用中国式方法解决世界性难题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