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进
内容摘要: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学历史课本的编排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的第三课即是《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师如何更好的发掘和利用乡土抗战资源完成该课的讲授,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拟对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抗战资源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健词:抗战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 思考
近年来,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日渐受到重视。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和中共南方局的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的抗战史料、抗战英雄故事和抗战纪念遗址等众多乡土抗战历史资源。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利用重庆的乡土抗战历史资源,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该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充分重视、了解和收集重庆乡土抗战资源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和中共南方局所在地,保留下大量与抗战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教师想要在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利用好重庆乡土的抗战资源、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应做到充分重视、了解和收集重庆本土的抗战资源:
首先,充分重视重庆乡土抗战资源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教学价值。现今的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教学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师的选择面也十分广阔。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地区风物人情,是师生生活圈子中熟悉的领域中的熟悉事物。[1]因此把重庆乡土的抗战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让学生切实了解自己身边所发生过的历史,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共鸣,进而也能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其次,了解和收集重庆所拥有的乡土抗战资源,做到心中有数。重庆市地域辽阔,分布在重庆市地域内的本土抗战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重庆现存有“抗战遗址即有395处,这些遗址有重要历史遗迹和机构旧址、军事建筑及设施等11大类不可移动文物,还拥有全球收藏最丰富的抗战文献和抗战大后方档案”[2]。这些丰富的乡土抗战资源,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书籍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收集,以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重庆乡土抗战资源,教师应通过实地走访对其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如针对抗战纪念遗址,即要了解其具体地址、修建时间、修建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故事。条件允许的,还可对遗址进行拍照或是摄像。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该遗址介绍时能够做到知识表达的准确无误,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介绍的乡土抗战资源进行更为详尽有趣的传授。
二.课程设计中充分融入重庆乡土抗战资源
课程设计中,教师应从课前学生准备、课程导入、课程学习和课程作业四个环节入手,在各个环节中充分融入重庆本土抗战资源。
课前学生准备方面。教师可在课前一两周左右,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翻阅相关书籍资料等方式,寻找它们身边的重庆抗战资源。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罗列一些重庆市内较为著名的抗战资源,以此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抗战资源。如渝中区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和重庆抗战胜利纪念碑、北碚区的复旦大学旧址和南岸区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等。通过收集身边的抗战资源,可充分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课程导入方面。俗语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的导入自然也就成为讲授过程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结合重庆市拥有大量抗战历史资源的事实,教师可选择多种方式完成新课的导入。导入方式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一:教师可让个别学生把先前收集到的重庆抗战本土资源,如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照片和抗战遗址等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方式二:结合与重庆相关的本土抗战故事引入。如讲述重庆市大隧道惨案发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讲述重庆大轰炸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讲述重庆市解放碑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等。讲解完毕后,师生间进行讨论互动,以此激发起学生探知这段历史的兴趣。方式三:播放重庆抗战的相关视频。如播放反映重庆抗战的纪录片《重庆保卫战》,让学生接触第一手的历史现场。方式四:条件具备的可邀请抗战老兵或历经过抗战的重庆老人走入课堂,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抗战期间重庆发生的历史故事。
课程学习方面。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正课的过程中,穿插重庆本土的抗战资源,增加课程学习中的趣味性。如在讲述日军侵华的罪行时,可穿插重庆大隧道惨案进行讲述。讲述时教师可引入重庆大隧道惨案发生时的照片和当时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事件报告的原始材料,并引导学生对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进行解读。这样做一方面可让学生认识到当时日军所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程作业方面。在完成本课学习后,已然激发起学生对于抗战这一段历史的兴趣。教师可结合重庆抗战资源的实际情况,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根据所查到的历史资料尝试性的设计抗战中的标语、为保护重庆抗战资源提出自己的小意见。通过这些简单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抗战这一历史事件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可转变学生传统的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的惯性思维,使其认识到学好历史也可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中引用重庆乡土抗战资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重庆丰富的抗战资源为中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提供了一个可供利用的宽广资源舞台。但在利用这些抗战资源时,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其一,传授新课时应以课本知识为主,重庆乡土抗战资源为辅。教师讲授新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的讲授应首先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通过教学设计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的传授过程中,应以课本知识为主,适当的引用重庆乡土资源为辅。因此,为保障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在课前教师应反复斟酌课堂中所要引用的重庆乡土抗战资源的内容及其所占课堂的时间比例,既能保证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又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其二,保证所引重庆乡土抗战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历史学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学科,“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史料的引用,要始终本着谨慎节录,准确引用,规范呈现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运用史料,更好的贯彻“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课标理念。[3]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重庆本土抗战资源,教师在课堂上选取介绍的每一个抗战资源,都应以基本历史史实为依托,切不可瞎编乱造。
其三,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切忌从民族情绪出发传授知识。当前中日两国因在钓鱼岛争端、日本参拜靖观神社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盲目反日、排日和仇日的浪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抗日战争时,不应带着偏激的民族情绪向学生传递反日、排日,甚至是仇日的言论和思想。应该始终以我党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确理论为指导,在尊重历史史实的的前提下,进行本课的讲授。
学习历史的作用在于以史为鉴,教师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偏激的民族情绪,让学生产生仇恨心理,而应让学生学会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共筑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长久友谊。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上的的讲话所言“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4]
参考文献
[1]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1).
[2]挖掘保护开发好抗战文化[N],重庆日报,2013年1月28日.
[3]刘晓兵、苗颖.浅谈史料引用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9(7).
[4]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05年9月3日.
(作者单位:四川自贡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