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上海开埠以来,进入上海的国际移民越来越多,他们在上海享受各种特权的同时,也把本国的娱乐方式带入了上海。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上海人的娱乐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歌舞厅、电影等步入上海人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在上海变为时尚。这种不自觉的学习外国侨民娱乐的过程,也开启了另一层意义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上海;国际移民;娱乐
上海是近代中国典型的移民城市,虽然在清末,国际移民所占上海总人口很小,但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代,国际移民的娱乐方式深刻影响着上海城市娱乐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上海出现了一系列的具有现代意义娱乐方式。
1 近代上海的国际移民与现代娱乐方式
近代以来,列强利用治外法权,在上海逐步攫取了独立于我国行政系统之外的行政管理权,使租界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地。同时,他们强迫清政府降低关税,使之成为开拓市场的乐园。这使得他们“既有不同于迁出地的独特的经历与冒险的感受,又有着不平等条约保证的安全感”。[1]因此,自上海开埠以来,外国移民在上海不断增多。
邹依仁在《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一书中指出,旧上海外国人口的自然增长虽然比较少,但他们的人口机械增长比较大。上海开埠时只有国际移民26人,到了1930年,增加到了58607人(含“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不到90年的时间,国际移民人口增加了2000多倍。[1]
进入上海的国际移民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国家,最多时达到58个。这批来沪的国际移民,虽然不乏特务、娼妓游民等,但大部分是从事工商业、金融保险、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这些移民本身带有“较强的传播文化的能力”,[2]因此他们无形中把本土文化带入上海,使上海成为各国文化的大熔炉。
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上海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外来文化在租界毫无阻碍地发展。如1850年11月,上海租界举行了第一次舞会,出现了男女拥抱,让当时中国的士大夫不可思议。再如,1882年,来自美国的马戏团在车利尼带领下,在上海进行了演出,“戏台之式,与中国迥异”。[3]马戏团的演出,吸引了众多中国的观众,“是戏共演月余,每夜观者约二三千人”。[3]可见,西方的游乐方式对中国人形成了吸引力,马戏团的市场演出已经远远超出外国侨民的日常观赏需求,转向了上海市民。
虽然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娱乐活动中,电影是最晚传入上海的,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却拥有最广大的观众,“成为现代上海最有影响的城市娱乐活动”。[4]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正式诞生,1896年8月11日,电影就经香港传入上海,在徐园的“又一村”进行了放映。电影从西方传入中国上海速度之快,让人惊奇。在上海这个多国杂居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传入中国已成必然。
面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国文人认为“租界之中纳污藏垢,尤宜慎之又慎”。[5]县城的士绅曾想努力振兴中国文化,以与西方文化抗衡,“客寓上海的士绅也曾经努力扮演精英文化对平民文化控制角色的”,[6]但是没有成功。
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士绅阶层的力量不足以强有力的维护传统文化。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移民上海的文人在迁出地本就不是上层人物,“属于文化边缘性人物”。[6]他们来到上海,也就无拘无束。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近代以来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均为外地移民,[7]城市向心力不强,对本土社会的控制力也不强,更何况许多人在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早已经接受了外来的生活娱乐方式。因此,有人指出,“上海的近代崛起,其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它的移民社会结构”。[8]而上海近代娱乐的兴起,也与这种移民社会有关,特别是国际移民在租界生活娱乐的示范效应。
2 近代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兴起
现代化的城市娱乐方式传入上海之初,仅仅在租界外国人中间流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障碍必然被打破。在国际移民现代娱乐方式的影响下,上海传统的娱乐消遣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以大众游乐场、歌舞厅、电影院等为代表的西方娱乐方式及场所开始在中国人中间流行起来,“开始了由传统的农耕娱乐文明向近代工业娱乐文明的转轨过程”。[9]
2.1 舞会与歌舞厅
舞厅最早作为饭店、俱乐部的组成部分在上海出现,主要为服务外国侨民。1850年11月,上海租界举行了第一次舞会,这种新奇的交际方式吸引了求新的上海人。但由于舞厅仅作为外国侨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并不对外公开,因此中国人就开始起而效仿,自己开设舞厅。1885年,张园安凯第大楼内设舞厅,被认为是上海第一家舞厅,[10]也是中国人设舞厅之始。
1897年11月4日,上海道台蔡钧为庆祝西太后的生日邀请各国领事及士绅举办了盛大舞会,虽然当时仍有许多士大夫难以接受男女相拥,但却表明舞会逐步被中国人接受。1922年,一品香旅社仿洋人举办交际舞会,这次舞会被认为是上海第一次开放式舞会。虽说这次舞会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营业性的舞会,但却深刻影响了舞厅的发展。
随着外侨舞会的示范效应加深,歌舞厅也突破了当时仅局限于外国侨民的局面。1923年,中国影戏公司开设了卡尔登舞厅,成为上海第一家具有商业性质的舞厅。1928年黑猫舞厅开设,舞厅以独立经营的方式面向大众。舞厅的出现,使跳舞成为一种人人追赶的时髦。少年淑女竞相学习,不会跳舞就是落后。
2.2 电影与电影院
电影放映在上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自从1896年电影在上海徐园首次放映以来,电影基本以在各种游乐场放映为主,多集中在租界。突破空间限制,成为电影业发展的必然。
1908年,西班牙商人把目光瞄准了电影,在虹口地区租用了一个溜冰场,在溜冰场上用铁皮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电影放映场所,这个简易的电影院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所电影院。电影院的出现使电影开始摆脱对娱乐场所的依赖迅速发展起来。
早期电影院多为外国人所建。1908年至1917年,上海建造的10座电影院里有9座为外国人所建。到了30年代,上海电影出现了黄金时期,连续建成了33座电影院,比20年代增长了120%,[4]电影逐渐深入上海人的生活,成为上海人的主要娱乐方式。
这时期,国际移民的娱乐方式对上海的影响还表现在戏曲舞台摆脱了传统茶馆式的方形舞台,采取半月形舞台并应用电灯照明等方式。西方的酒吧、咖啡馆、甚至赌场等也相继被上海人所接受,成为上海人休闲娱乐的追求。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上海人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农耕娱乐文明转向了近代工娱乐文明。[9]
3 上海娱乐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近代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变化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3.1 外来文化的潜移默化
1870年,英国洋行强行筑造吴淞铁路,虽然建成通车,但最终还是被中国政府买下拆除;曾强行在浦东安装电线杆,结果被浦东居民连夜拔除。从近代中西交流来看,有意识的、强制性的文化灌输易激起中国人的反抗。但从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变化发展来看,这一过程完全是一个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国际移民将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带入上海,起初只是在租界内供外国侨民休闲,甚至有的并不对外开放。但中国人仍感受到了西方娱乐的愉悦性,于是争相效仿。甚至被当作身份象征,许多富裕阶层的人,热衷于此。于是形成了一种洋人的休闲方式就是好的心理,这种想法与追求不可避(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免地影响到了上海城市娱乐业发展的走向。
无论是来自上海的外地富裕者还是在上海发家者,或者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海本地人,外来娱乐显示出的文明时尚成为他们的追求,在这样一种需求带动下,促成了近代上海娱乐业的转型,这一过程是主动的,是潜移默化的。
3.2 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
外来的娱乐方式对上海居民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因为观念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时期。
长期受传统的农耕文明影响的上海市民,起初必然对来自遥远国度的人们所从事的娱乐活动感到诧异,这不仅仅是活动方式不同,而且娱乐理念也大大不同。如跳舞,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起初人们对其是抵触的,觉得男女拥抱,不合礼数,但后来逐渐被接受。这种观念转变花了近10年。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上海城市娱乐业其发展必须经过一个阶段,才能完成向工业文明娱乐的转型。
3.3 民族资本是推动效仿西方娱乐方式的重要力量
在效仿西方城市娱乐的过程中,民族资本的介入起到了加速作用。上海的游乐场,如楼外楼、新世界、大世界都是黄楚九、经润三创办。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娱乐业经营商的投资几乎涉及了当时上海娱乐业的每一个部门,也正是他们的出现才使得上海城市娱乐业能够出现一个较大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成为电影和舞厅的主要投资者。因此,在上海接受西方娱乐文明的过程中,民族资本的介入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近代城市娱乐方式被上海居民接受。
4 结语
近代上海开埠以来,租界成为上海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进入上海的大量外国移民为上海带来了本国的娱乐方式,使得上海成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大熔炉。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外国移民对于上海人开阔眼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娱乐方式引起了上海人的兴趣并起而效仿,最终促使上海城市娱乐完成向工业娱乐文明的转型。这一过程,是一个摆脱强制力而自愿接受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认识,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在不断开放的今天,如何面对外来娱乐方式的传入。
参考文献:
[1] 邹振环.清末的国际移民及其在近代上海文化构建中的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2] 葛剑雄.移民文化促进上海快速发展[J].上海风采,2007(8).
[3] 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4-115.
[4]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M].文汇出版社,2008:18,86.
[5] 胡祥翰,等.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土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4.
[6] 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J].学术月刊,2002(5).
[7]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6.
[8] 上海百年文化史(第三卷)[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665.
[9] 楼嘉军. 20世纪初上海城市娱乐形态转型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8).
[10] 张伟.沪渎旧影[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7.
作者简介:夏萱,女,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