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悟名著中的三昧

2015-05-30 08:29何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三昧名著文化

何平

内容摘要:体悟名著中的三昧,离不开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只有明白了他的设计,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内涵;文化是解读名著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著述者所处时代的反映,只有跨越时光,才能体会名著的刀光剑影缘何而来;最后要探究文本中人物背后的心路历程,才能明晓他们行为背后的成因。

关键词:名著 三昧 文化

何谓三昧,就是真谛、要领之义,名著中的真谛如何去体悟呢?首先,只有体会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才能知道作者的真实想法,也就知道为什么人物会这样被设计了;其次,文本都有其时代背景,品味文本所蕴含的文化,才能更深理解一些文本中的社会现象;最后,要分析探究人物的心路历程,才能更好理解人物的行为。

一.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每一部名著都蕴含了作者的心血,作品中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场景的设计,都有作者的思考,分析它们,体会作者用意,对作品的理解才会豁然开朗,还会有举一反三的功效,如《红楼梦》中一些人物的塑造,深刻了文本的主旨,也与其他人物形成了有效的对比,如焦大,宁国府的老仆人,他年轻时救了宁国公的命,为了主人他不惜喝马尿,宁国公活着时对他十分照顾,而到了贾珍、贾蓉时,他们不但不懂得尊重老人,还指派他深夜去送人,难怪老人会痛骂“一代不如一代”,焦大的骂让贾家先人与现世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对比,他还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扒灰的扒灰”,揭露了宁国府这个躯体下肮脏的一面,表现了贾家逐渐走向了衰败。

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行为看似平常,却有着重要的表现作用,如果不能体会其中味,就如嚼蜡,如《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一节,林冲入庙、休息、关门的连贯动作看似平淡无奇,却很好地表现了林冲的性格,他固守陈规,随遇而安,只要有立锥之地,他都不会反抗,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他作为一个武术教练,薪资很不错,又有娇妻,连丫鬟的名字都叫锦儿,有一种锦上添花之意,这样大家就明了他为什么没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了,这也是水浒中一类人的反映,如宋江、卢俊义、杨志等曾为过官的人,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回去做官,而不是真想做草寇,这也是为什么宋江的招安政策能够施行的重要原因。只有体会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读文本时,才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及细节,深入探究才会成为可能。

二.品味文化的魅力

一部名著能流传后世离不开自身文化的魅力,所以阅读名著就要去了解作品所处时代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只有这样,文本的阅读才能活起来,人物才有血有肉。如读三国,就要知道那时的官制是九品中正制,人才靠地方政府的推荐,如孝廉、秀才等科目,如曹操为了拉拢孙吴集团,就给过孙权“秀才”的名号,当然东汉十三个州,秀才每州只能推荐一个人,一年全国也只有十三个人;孝廉由郡来推荐,全国也只有二百多个人,由此可知曹操为什么给孙权这个名号了。

一个时代,因为人的立场不同,文化也会发生变化,或者是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域有不同表现,如《水浒》中出现牛肉时,往往都是黄牛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大家往往不会太注意牛肉有什么区别,古代以农耕文化为主,黄牛是农耕的主要工具,古代政府往往禁止百姓日常吃黄牛肉,除非国家有重大的祭祀活动,而《水浒》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反常的文化现象,因为水浒中的英雄往往是与朝廷对抗的,朝廷不让吃,他们就非吃不可,这也体现了这些人物的鲜活个性。

三.人物背后的心理反映

只有体会明白名著中的人物的心理,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清晰,文本才更具韵味,也可让人看到表象背后的真实,更加理解文本中人物的表现。名著中有些人物的真实意图往往为表象所掩盖,特别是一些大家熟知的名著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就与大家的认知不同,大家看到的只是司马懿的表象,认为司马懿生性多疑,对孔明十分畏惧,但有些细节却可证明司马懿不是这样的,如他的儿子不断提醒他诸葛亮是装的,而且只要派一队人马进去就能证实是真是假了,而且诸葛亮也十分紧张,弹琴时一根弦就断了,司马懿听到了,他也知道孔明十分紧张,那为什么不去进城活捉孔明,其实司马懿不这么做是有他的想法的,魏明帝曹睿不信任司马懿,司马懿在宦海中起起伏伏,他被重用正是因为有了孔明,孔明对于魏国名将无敌,只有司马懿才能与之匹敌,故魏明帝不得不重用司马懿,而此时司马懿的势力还不够强大,而擒了诸葛亮,司马懿就会被魏明帝杀害,了解了这些,再读空城计就会有别样的感受了。

名著的魅力就在于它们的长久性,我们今天再去阅读它们,依然会感到它们持续的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三昧名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放翁“诗中三昧”浅论
谁远谁近?
国外名刊名著
冬日偶感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天台学者的“王三昧”观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