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文艺和商业的兼容与博弈

2015-05-30 08:29陈嘉玥张爱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艺商业

陈嘉玥 张爱平

内容摘要:本文以《白日焰火》为例,分析该影片的文艺主题以及商业技巧的运用,探讨文艺与商业元素在一部影片中的兼容与博弈,对有利于开拓中国文艺片市场的因素做出分析与思考,企图为身处自我与资本冲突困境中的当下文艺片探索新路。

关键词:《白日焰火》 文艺 商业

从1905年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放映时万人空巷,到现在各类影片争奇斗妍,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有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到现在导演、编剧都时常需要考虑观众的口味,这一转变足以展现中国电影繁盛的现状,然而接受主体的需求也成为电影发展的一大难题。文艺片与商业片常常被定义于两个对立面,观众对二者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然而面对这一难题我们是否能探求出合理的答案?

《白日焰火》是由刁亦男执导和编剧,廖凡、桂纶镁、王学兵领衔主演的一部悬疑爱情影片,讲述的是一起碎尸案件引发出桂纶镁、廖凡、王学兵三人的爱情救赎故事。它打破了“三大电影节获奖等于票房毒药”的怪圈,无疑是中国文艺片成功的范例,然而相较起众多商业电影,票房却相差甚远。《白日焰火》的成功离不开商业元素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否能成为文艺片发展的新形式,这是否就是我们追索的答案?于是,跟踪分析商业和文艺在一部影片中的兼容与博弈对影片本身产生的影响,则是我们以下探讨的内容。

一.文艺气息弥漫全篇

《白日焰火》这个名字在笔者看来是取得很好的,白日里燃焰火,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正如电影中的三个主人公在人性的沼泽中呼喊,那貌似是虚张声势的牺牲和美丽,却让他们像白日里的焰火一样在绽放的一瞬间,在无人留意的角落里,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影片中的三个主要角色各有各的生活,却因为一次碎尸案而被编织在一张任谁都难以逃脱的网里。主演张自力由于工作失误而被贬职,在街上偶遇旧同事时,主动表示想再次加入碎尸案的调查,他和同事有这样一段对话:“找点事儿干,要不然也活的太失败了。”“咋的,你还想赢得人生啊?”“至少可以输的慢一点。”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张自力对于自己的现状是不满意的,而碎尸案作为一个引子和桥梁,张自力想依托这次的协助破案来证明自己,或者说他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答案。在笔者看来,张自力对于五年前工作的意外事故依旧是耿耿于怀的,“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一样的道理,张自力心中的伤痛就是那起案件,他想要痊愈就不能逃避,他这次主动面对也是他想获得自我救赎的一个讯号。

如果说这个讯号正如白日里的焰火,那这簇焰火也点燃了吴志贞。吴志贞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复杂女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情感和肉欲的渴望。整部影片中,吴志贞都未曾笑过,冰冷和美丽的独特气质像极了冬日的哈尔滨。五年前的碎尸案始于吴志贞,她的丈夫替她顶罪甘愿当一个活死人,可是她从此也陷入丈夫的监控之中。她说:“梁志军监视我的生活,我就是在陪着一个活死人,想逃逃不掉。”越是束缚她就越渴望解脱,她明知道张自力是危险的,她明知道如果靠近他就像是飞蛾扑火一般,但她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渴望。在张自力面前,她终究还是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尽管她不过是逃脱了心的牢笼又进了法律的牢笼,但当戴着手铐的她抬头看着白日里张自力在屋顶放的焰火,虽是面无表情,我们却不难感受到她已从压抑的欲望的痛苦挣扎中获得解脱。

我们说白日焰火是张自力给自己和吴志贞的讯号,那梁志军本身就是白日里的焰火。他是个在名义上已经死去的人,他却频频杀人碎尸,制造出这么大的动静警察却找不到这个人,就像白日里的焰火,我们在百米外都能听见燃放的响声,却看不清焰火的颜色和轨迹。焰火只有瞬间的灿烂和温暖,梁志军把焰火冷却以后的灰烬留给了外人,却把内心最温暖和狂热的爱留给了吴志贞。他为了掩盖妻子杀人的真相,甘愿当一个活死人,在暗处默默守护着妻子。可能最初只是出于保护妻子的目的,而后来对妻子的爱则演变得太过畸形。他总是独自背着冰刀出行,这大概是他内心的男权主义和安全感缺失的矛盾表现。在这三个人中,最可悲的大概是他吧。三个人曾一度陷入沼泽,而张自力在帮吴志贞,吴志贞也成全了张自力,唯独剩下梁志军独自挥舞着双手想要抓住什么,到头来却是血流成河,越陷越深。

刁亦男在电影《夜车》专访中说:“我不喜欢大城市,而喜欢外省或边远地区。我觉得底层空间里的人性更容易被发现。”《白日焰火》之所以充满了一种迷人的气氛,还得仰仗于刁亦男对于边远地区以及人性敏锐的洞察力。这部电影似乎有一个潜在的角色——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刁亦男的镜头中,哈尔滨并不一座繁华的大城市,人烟稀少的隧道,破落的旧民居,阴冷昏暗的滑冰广场,都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当张自力和吴志贞出现在摩天轮上时,“白日焰火”的霓虹灯越耀眼,周遍的黑暗便越浓烈,静谧肃杀的城市,就像每个角色的内心一样,隐忍着什么,似乎永远找不到出口。《白日焰火》有着独立电影的粗砺之美,但用镜却非常考究。穿过隧道的一片雪路的那个长镜头,以主观视角拍摄的汽车跟踪戏,张自力跟踪吴志贞时的空镜衔接,张自力与吴志贞夜晚滑冰时的灯光明暗处理以及梁志军滑冰场景的空旷所产生的一种荒诞感都让影片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隐喻意味。电影在以暗夜为基调的画面中,各种声响也不时钻入耳际,每一次相遇、冲突和转折,都会伴随着不经意的汽笛声、铁轨声、货车声,甚至来自隔音效果很差的影院的声响,而在最重要的跟踪戏中,风声和冰刀划过冰面的声音,都足以调动起观众的感官。

刁亦男是清醒的,他把灯光聚焦到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他触碰到了那些本不该压抑着的人性的脉搏,他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或许血腥惊悚但是饱含他对生活的思考的故事。

二.商业元素闪烁其间

《白日焰火》在柏林获奖可以说是对影片内涵、拍摄技巧等各方面的肯定,但当它在国内成为为数不多的票房过亿的文艺片时,我们探究其原因却发现导演在对演员的选择、叙事技巧的把握以及对观众兴趣的捕捉上下了不少功夫。

《白日焰火》启用桂纶镁、廖凡、王学兵等文艺片代表演员,偶像桂纶镁的号召力不容小觑。桂纶镁在文艺片中积累经验磨练演技,在商业片中赚足人气,在两个领域中都表现得游刃有余:文艺片从《蓝色大门》中的孟克柔,到《不能说的秘密》中的路小雨,到斩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55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两个奖项的《男朋友·女朋友》中的林美宝,桂纶镁在影迷们心中似乎已经成了文艺片的代名词。而在《白日焰火》中,桂纶镁更是突破自己的极限,饰演亦正亦邪的女主角吴志贞。

硬汉廖凡,从早年的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到后来《别了,温哥华》、《像雾像雨又像风》、《好想好想谈恋爱》,凭借自己顽强的“小打小闹”精神让观众接受并喜爱。他凭借《绿帽子》获得第18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凭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获得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廖凡身上体现的文艺气息虽不如桂纶镁那样明显,但是浑身上下却透露着强烈的生活感。《白日焰火》中,如果说吴志贞身上体现的是成熟女人的优雅,那么张自力身上就是市井小民的平凡与生活化,与廖凡的气质十分贴合。

优雅如桂纶镁,爷们儿似廖凡,王学兵则将一个冷血杀手演绎得深情又压抑。当各类小清新、白马王子式的小生充斥大银幕时,野性的纯爷们儿也给观众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官刺激。桂纶镁、廖凡、王学兵等老戏骨凭借自己积淀多年的人气与演技,吸引了大批观众,在商业大片中杀出一条血路。2014年2月15日,第64届柏林电影节闭幕,刁亦男执导的影片《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廖凡获影帝。桂纶镁凭借《白日焰火》相继获得了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奖和最佳女主角提名;第12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再次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不得不说导演刁亦男选对了演员,他们成就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同样也成就了他们。先不说电影海报上“桂纶镁领衔主演”的吸引力,单单电影简介中“碎尸案”、“致命诱惑”等词语就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观众的好奇了。

故事中吴志贞一次失误弄坏了两万八的皮大氅,因为赔不起而被皮大氅的主人威胁用肉体偿还。如果用往常惯用的社会伦理故事的套路来讲述这个道理可能不仅会削弱人物的表现力,更不会拥有过亿的票房。这部影片的叙事是很有技巧和角度的,这本是冷酷的社会问题,可导演却用浪漫主义手法讲述现实主义故事,就像电影海报上打出的“用爱推理”四个字。爱让人浑浑噩噩,爱让人极度扭曲,爱让人逃离,性、婚外情、暴力、背叛都在在他们身上上演。导演把人性的压抑、小人物的抗争与爱等等想要表达的内容都包裹在这个看似是推理又不是推理,看似围绕情欲又不仅仅有情欲的故事中,等待被吸引的观众们抽丝剥茧般发觉真相而为其感叹。

三.文艺与商业碰撞火花乍现

《白日焰火》打破了“三大电影节获奖等于票房毒药”的怪圈,无疑是中国文艺片成功的范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片在演员选择上和叙事模式上都带有较为明显的商业化特点,好在作为文艺片的《白日焰火》无论是从其外部还是内部都很好地消化了这些元素并在获得较好反响的同时给我国其他文艺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白日焰火》想表达的确实是关于“救赎、人性和背叛”等不太主流的主题,但是该影片的故事情节却是采用了商业电影惯用的思路和吸引点,影片宣传时运用的“碎尸”、“情杀”以及“桂纶镁领衔主演”等字眼都是当代商业电影的新宠。剧情的设置融入了众多令观众好奇的因素,更成功的是,这些引发观众猎奇心理的商业因素并不需要耗费大笔资金,只需要导演和编剧在情节上进行精心设计。其次,从影片的内容可以看出,该影片在场景、服装、效果等方面的开销并不多,意在通过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生活场景表现主题内涵。因而影片减少了前期资本投入,并以演员的文艺代表和商业能力弥补缺陷。

影片在类型电影的构架中融入作者意识,在艺术电影的视野下尝试商业叙事模式,同时也具有略微晦涩、较为小众等特点,这也是商业与文艺普遍存在的矛盾。作者意识与商业叙事的矛盾即典型与非典型的矛盾,是性格和情节的复杂与刺激性元素的分配问题。从作者意识层面来看,《白日焰火》属于类型电影中的犯罪片,但它的情节和人物的设定都是非典型性的,人物角色善恶难辨,性格的展现也在变化和深入,带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被符号化,一如类型电影中图解式的造型。从商业叙事层面来看,网络上给《白日焰火》的影片类型打的标签是“爱情”、“犯罪”,同时,影片的情节中也设置了足够多的吸引点,例如影片开头那个出现在煤炭货车里的断截的手臂,摩天轮里的激情片段等。《白日焰火》在叙事方面很有技巧,情节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赚足了观众眼球。

对比该导演其他作品所引起的反响,当导演面对机会成本的难题时(即为了得到商业利益放弃个性与风格的最大价值或相反所做出选择导致的差距),他的《白日焰火》就是企图在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兴许会成为文艺与商业结合的出路之一。一方面,从经济收益来看,机会成本是指影片成本的提高。导演刁亦男的导演的作品,《制服》《夜车》均是小成本独立电影,而《白日焰火》以3500万左右投资、宣发成本,拿到了过亿的票房,相比《制服》不亏本的标准,单纯从经济上而言,《白日烟火》的机会成本是小的。另一方面,从作家自身而言,机会成本就是电影对其思想的表达。刁亦男延续着他对于现实的深刻思考,人性的罪恶与救赎,悲悯的主题,也体现出他一贯的非典型黑色电影倾向。但首先,《白日焰火》因为必须保证有800个镜头,对展现作者个人情怀确实存在影响;其次,《白日焰火》大量的商业元素,包括商业化的宣传模式,在模糊文艺与商业的界限,容易误导观众的关注点;最后,从这个影片本身的名字来看,刁亦男做出的解读是:“宁肯你们看不见,这个焰火也会努力地绽放,它其实也许比夜晚的焰火更美,更富有真正的希望,真正的温暖,真正的复苏”。其实也是导演对于文艺与商业分配的一种看法。在放弃部分表达的基础上,刁亦男仍基本保持了他的主题和风格,从这个角度而言,机会成本并不大。

很多文艺片都曾面对投入与市场、作者意识与商业叙事的矛盾,也曾被机会成本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束缚,《白日焰火》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但它仿佛给密闭的房间里开了个窗,尽管是个小窗却吹进了新鲜的空气。它的突破性成功告诉我们,文艺片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作者应该学会取舍,作者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或许会受到重重阻碍,但正是因为有舍才有得,就像刁亦男在《白日焰火》中虽放弃了部分表达,却依然葆有他向来的主题和风格,并在这个新的尝试中获得了成功。

笔者不敢说通过对《白日焰火》这一部影片的分析就能为中国的文艺片发展提供多少建议,笔者不过是在瞭望,在期盼,期盼中国的文艺片能讲述出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动人的故事。

参考文献

[1]东南传播.2011年第7期.《黑暗王国中的一缕光明——评刁亦男电影<夜车>》.李寒阳

[2]视听.《白日焰火》、《推拿》擒“熊”

[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刁亦男新片<白日焰火>评析——兼评<制服>、<夜车>》.陈加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艺商业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商业前沿
信封上的小文艺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文艺范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