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杰
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翘楚,其诗歌作品感情细腻、深情委婉,非常具有朦胧美。作品内容一方面体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怀和担忧,作者还借助爱情生活所表现出的对个人经历的感慨和感悟,诗文中充满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
关健词:李商隐 诗歌 人文精神
一.爱君忧国、积极入世
刘熙载认为:“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在牛李两党斗争的夹缝中生存,辛苦辗转、沉沦不遇,造就了李商隐敏感犹豫的性格,他用一个普通文人的心感知着国家面临的分崩离析。在诗歌中,作者一方面通过诗句“巍巍政事堂,宰相厌八珍。敢问下执事,今谁掌其权”表现出对奢靡腐败的朝廷生活的控诉和国家命运的担忧,另一方面通过“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表现对下层普通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的怜惜和关注,还通过“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来表现诗人对朋党鼠辈的无情鞭挞,也有对自己高情远致的政治胸怀的抒发,形成了诗歌洒脱飘逸、豪迈雄壮但又沉博绝丽、迂回曲折的独特抒情风格。
例如:《行次西郊一百韵》一文,清纪昀认为:“亦是长庆体裁,而准拟工部气格以出之,遂衍而不平,质而不俚,骨坚气足,精神郁勃,晚唐岂有第二手……以配《北征》,则开合变化之妙不可同日而语矣。”
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奚寇西北来,挥霍如天翻。
是时正忘战,重兵多在边。
列城绕长河,平明插旗幡。
但闻虏骑入,不见汉兵屯。
作者开篇描述长安西郊田地荒芜、杂草丛生、村落寂寥破败,百姓衣不蔽体,背面啼哭。从连年的战争、朝廷的奢靡生活、滥用兵力、不惜民力等方面揭示造成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客观原因,强烈地批判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专权残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痛苦。
李商隐经历了昏庸荒淫的唐穆宗和唐敬宗统治的时代,作品中的政治讽刺诗,借古讽今、借咏史隐讽现实,对迷信神仙、荒淫无度、荒废朝政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揭露,表现出诗人对于国家前途的隐忧:
内殿张弦管,中原绝鼓鼙。
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
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
宸襟他日泪,薄暮望贤西。
《思贤顿》中作者表面看是写唐明皇执政期间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最后自招其祸,引发天宝危机。实则语句中充满讽刺意味,告诫晚唐的统治者应吸取前朝教训,不要再沉迷女色、任用奸佞、应该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
面对黑暗、腐败的末世景象,有的文人表现出了无望、消极的遁世态度。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李商隐,并不受当时荒淫腐朽、黑暗的社会政治的影响,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危须共主君忧”(《重有感》)、“爱国忧君去未能”(《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句中抒发了“以家国兴亡为己任”远大的政治抱负,恪守“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江山社稷的政治信念。《上汉南卢尚书状》“某材诚漏薄,志实辛勤;九考匪迁,三冬益苦。引锥刺股,虽谢于昔时;用瓜镇心,不惭于前辈”均表现出了诗人冷峻理智、希望有所作为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二.悲天悯人,重视友人
“浙水东西,半纪漂泊,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是李商隐贫寒孤苦的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十岁丧父,家境贫寒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诗人性格中正直、善良、多情但是又缺乏刚强,优柔寡断、拘谨的性格特征,也使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百姓的疾苦。如《隋师东》: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沈德潜认为,“此借随东征之役,以讽时事。”唐敬宗年间,十七岁的诗人随军途中亲眼目睹城野凋敝、哀魂遍野的悲惨景象,有感而发。表现出诗人对非正义战争的否定和对穷兵黩武之辈的痛恨,批判了唐帝国奸臣当道、姑息养奸,用钱收买将士心志,来实现维护唐王朝大业,最终酿成“积骸成莽阵云深”的惨烈景象。《行次西郊一百韵》《淮南路》、《灞岸》)、《即日》等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真实再现农民极端悲惨的处境,给予人民深切的同情。
李商隐不但拥有士大夫悲天悯人的广阔胸怀,而且以己度人,十分重视友情,是一个“宁为知己者死”的朗朗男儿。如《哭刘司刘蕡》: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整首诗诗人将叙述、议论、抒情结合,运用典故、借古喻今,表现对友人刘蕡蒙冤而死的痛惜怅惋之情。时而呜咽悲泣、时而放声痛哭、时而仰天悲嚎,时而抽噎饮泣,整首诗浸透诗人的泪水。诗人置自己生命的安危和仕途发展于不顾,反复哭悼刘蕡,抨击当朝权贵,公义私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为晚唐时期的封建文人,李商隐又是保守的、拘谨的、失意的、落魄的。他的作品中没有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豪放坦荡,也没有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豪迈俊爽。诗歌中充斥着隐晦曲折、托物言志、回味深远、题旨迷茫,为唐代诗歌开拓了全新的艺术领域。
三.情爱自由,琴瑟和谐
用蕴藉绵邈,绮丽含蓄的语言表现青年男女对于爱情刻骨铭心的追求不仅是李商隐对真诚爱情的期盼和生活态度,也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一种探索,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通过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令人置身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美丽而又痛苦的境界中,写出了历久弥坚、刻骨铭心的忠贞爱情,艳丽而不浮华、蕴藉深沉地传达出诗人对爱情的严肃和执着,表达出积极自由的爱情观。
唐朝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比较开放的朝代,但受儒家思想,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观念、社会环境的的影响,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束缚依然浓重,追求自由爱情几乎成为虚无。李商隐在系列作品中,突破传统的价值观,将情事和感情流程高度虚化,营造浓重的悲剧性的情感氛围,表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真挚情感的痛苦与哀伤、寂寞与惆怅。是李商隐对爱情诗的发展和新的创造。寄寓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意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寄内诗一般数量较少。由于自幼几经离丧,饱受人生穷苦,李商隐更加重视家庭。盛年之际,深爱的妻子不幸去世,对诗人的打击非常沉重。诗人将对亡者的无限哀恸寄寓无限痴情之中,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李商隐的这一类的诗作大概有三十多首,数量之巨,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过招家南园二首》、《夜意》、《银河吹笙》、《锦瑟》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作者运用象征、典故、比兴等手法含蓄曲折地表达对亡者的绵延悠长的哀思,凄美而朦胧,让人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于生死这一自然现象的深刻感受和反思,感受到了诗人用尽毕生力量追求的美好的、震撼的情感力量,为诗人屡遭排挤、毕生追求的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而扼腕叹息。
如《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首诗作于是大中十一年正月洛阳。张彩田在《玉溪生年谱会笺》中称:“情深一往,读之增伉俪之重,潘黄门后绝唱也。”全诗运用即景生情的手法,从白天到黑夜,由门外到屋内,层层环境描写衬托出对亡妻的无限悲痛之情和难以言表的内心活动,表现美好的情感被阻隔、被摧残的悲哀,表达内心难以言说的寂寞与孤独,烘托出一种美好事物被毁灭的痛苦,可谓情真意切。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是李商隐悲苦一生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抒情诗人,尽管他时常生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的深沉哀婉的叹息,但是他志怀高洁,怀抱着“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天涯》)的哀伤而美丽的情衷,蕴含着深情绵邈,细腻婉转的诗歌韵味,引起了后来者多少的叹服和传诵。李商隐诗歌中爱君忧国、积极入世、悲天悯人、感恩重义的人文情怀,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中奋进。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刘开杨.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李商隐.樊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沈德潜.《唐诗别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姜朝辉.浮世本来多聚散——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心态述论[J].聊城大学学报,2007
[9]张建华.李商隐政治诗的史诗价值[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作者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