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玲
语文是非常有趣的,包罗人生之万象,展现语言之丰美,抒写情理之深刻……可是想起自己读初中时上语文课,理解词句段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主旨时,记忆里就只剩下抄写的累和背诵的苦所带来的不尽厌倦和无奈。
这样的课堂教学,割断了母语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母语与心灵、生命的交融。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许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但常常要以牺牲生活悟性和生命灵性为代价。有学者尖锐地指出:“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一、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依据
体验式学习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优良学习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提出“圣人以身体之”。宋代朱熹则把“切己体察”作为白鹿洞书院的院训之一,要求学生“事事都用心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在我国传统诗学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吟诵”“品味”“体味”“妙悟”“入神”等,也都包含了体验的过程。
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尊重体验,突现主体,有效激发兴趣。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思想,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爱学、乐学。
2调动体验,搭建“桥梁”,深入理解文本。从主观上看,学生的知识层面、个性气质、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都会影响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从客观上看,文本年代久远或国度陌生产生的时空距离感,也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和审美水平均高于学生的教师,观察到学生的解读障碍时,应相机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巧妙搭建文本与学生体验之间的“桥梁”,扫除学生的解读障碍。
3.重视体验,养成习惯,切实提高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
三、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学习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或体会,通过听读欣赏、表演模拟、联想移情和想象感悟等方法,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对话,从而体验感悟文本的形象、情感和意趣等。
1.听读欣赏,感受形象与情感。文本是静态的,我们不能直接对语言文字符号本身进行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包括朗读吟唱、描声绘图、渲染烘托等听读欣赏方法,激活文本的形象和情感,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和内容,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物)。
2.表演模拟,体悟形象。就是深入文本的某一角色或场景,进行感受体验,进而理解文本。在昕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模拟,再现文本的“此情此景”,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获得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3.联想移情,体验情感。“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现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提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广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
4想象感悟,体悟意趣,超越文本。在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与意趣体悟常常是不可分离的。然而,文本的情感与意趣还是有区别的。意趣指向的是文章的意蕴,它是作者思考的结晶,同时它又引发读者思考生活表层以下的东西,是透过情感的外在表现去追寻更深的那一份本真或真谛。
于漪的“目中有人”观,钱梦龙“三主”教学观,魏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无不体现了要重视人的个性体验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我更坚信: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离不开主体实践,作为教师有责任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學实践之中,尽一切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铺路搭桥,从而让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找回属于自己的天性,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并逐步提升能力,到那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永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