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作为一名教师,总是希望自己上的课情趣盎然,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情绪高涨,孩子们喜欢上老师的这门课,是老师最大的幸福,也是每个老师们希望得到的课堂幸福!如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踊跃探究,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寒假里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真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教育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启示,阅读他的书,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它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他说:“在土壤里,有一种生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止息;亿万个微生物好像在为许多根须服务,如果没有这种生命,树木就不能活下去。”这是教育大师在对孩子们讲述,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所需要的物质。
读完这段话,我陷入这样的思考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所需要的物质如根须汲取土壤的物质呢?让生命保持这样孜孜以求的动力是什么呢?当然是“兴趣”!
如何让我的科学课吸引孩子,我也在不断的摸索着,并这样做着:
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言语,往往能博得学生的阵笑声。教师以清晰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神态、和热情的鼓励来让孩子喜欢老师,感觉到上课轻松、有劲儿,从而有兴趣上我的科学课。
我深信:科学产生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在教学时,只有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学生才会体会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科学备课前,挖掘所教内容中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学习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让学生边看、边想、边动手。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叶。我叫学生在课下采集各种不同的叶子,课堂上,叶子各种形状、颜色、大小激起了学生的无穷的兴趣,使他们对叶子探究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对不同的叶子,相同的叶子进行比较、归纳、分析,逐一认识,并且制作标本,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老师不要牵着学生走,要敢于放手,要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科学的奥妙,体验科学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会更认真,思考会更积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实验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和客观性。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正处于发展变化的时期,形象思维在他们的认知心理中占有主导地位。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皿和材料,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分理处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如《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课始可创设如下情境:
师:(举着一个踩瘪了的乒乓球)下课时,小明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谁能帮老师想办法,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
生:用热水一烫就能鼓起来。
师(演示把乒乓球放到热水中,学生纷纷看到球鼓起来):当你看到眼前这种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球会鼓起来?
生:为什么用热水一烫球就鼓起来?
师:请大家大胆猜测以下,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使球鼓起来的?
生:是外皮受热膨胀把球鼓起来,因为我们学过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乒乓球的外皮是固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刚刚学过,这名同学是利用已有知识水平来解释的。)
生:我认为不是外皮,而是里面的气体受热膨胀鼓起来。因为如果乒乓球踩坏了,漏了气也有外皮,但怎么烫也鼓不起来。(学生有这方面的亲身经验,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这两名同学的意见不同,形成矛盾认识。)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要想判断哪个同学的看法正确,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什么问题?
生:必须先知道气体到底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好吧,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这段教学中,由于采用了实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充满疑惑,并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常常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奇妙的实验现象,生动有趣的实验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验力求“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选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进而想学、爱学、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做法只是属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一种层次,如何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探求艺术,值得我终身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