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

2015-05-30 10:48冯亚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摘 要:小说创作通常都是源自于生活,余华小说的创作必然也是与余华本身的生活经历相关。文章联系余华的人生经历,对余华小说进行了三方面的主题研究,包括生死主题、存在主题和善恶主题。

关键词:余华小说;生存与死亡;善恶

0 引言

余华小说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其代表作有《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活着》《兄弟》等。尽管人们都喜爱余华的小说,但是理由却不尽相同。部分读者受余华小说中对现实世界的残酷的描述和主人公惊奇的生活经历震撼,也有学者对余华小说中的文笔及题材所吸引。

1 生死主题研究

1.1 生的暴力

余华的小说受当代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即是他笔下所描述的残酷的世界以及小说中人物多舛的命运。在小说残酷的世界中,关于生存的血腥与暴力是经过余华重点刻画的。余华的所有小说都离不开血腥和暴力的成分,即使是90年代后期的转型作品中,依然还有对血腥和暴力的描述。[1]例如,《死亡叙述》中,主人公被人用刀子割开肚子、拉出肠子、切断肠子甚至胸部被刺穿,最终死亡。在余华的其他小说如《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一九八六》等等作品中,作者都毫不保留地采取血腥與暴力的描写手法表达这个世界的残酷,让读者产生很大的感触。

余华曾说过,他的小说中所描绘的世界是尽量接近现实世界,但又不完全接近现实的世界。余华小说的主人公对于血腥和暴力有着强烈的恐惧感,从另外的角度看,余华小说主人公就是余华本身,对残酷的世界和血腥暴力感到恐惧,但是又要通过对血腥与暴力场面的大力渲染来抵抗此种恐惧。

1.2 死亡

生老病死是人类必经的过程,几乎余华的每部小说中都会出现死亡。《往事与刑罚》中关于死亡的描述独具视角,小说中的主人公利用整年的时间策划了一场自杀,而这场自杀居然历经十几个小时。对余华来说,这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死亡的象征。余华认为,这种奇异的现象并不是幻想,而是一直存在于这个世界。《命中注定》讲述了一场命中注定的死亡,《祖先》中关于人和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杀害的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心灵震撼,《一个地主的死》更是对“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讽刺和批判。[2]

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让读者看到他对生命流逝的冷漠,余华自己也曾说过“对死比较麻木”。余华小时候对太平间有着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导致他笔下对死亡的描述冷漠而残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念中,余华的这种心理正属于逆向形成心理。对死亡的习惯和麻木不是说余华热爱死亡,相反的,余华对死亡充满恐惧。余华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对余华所有的小说及其性格等进行分析时,有学者认为,余华的小说形成是其与现实世界产生对抗的产物,余华对现实世界的恐惧都通过浓重的色彩描绘出来,以达到心底的平衡。

1.3 生和死

余华小说中到处充斥着对生与死的描述,生的血腥残暴,似乎也是为死亡作铺垫。乍看之下,余华似乎想要在作品中刻画一个归零的世界,所有人终将灭亡。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生存和死亡是人生的必经过程,所有人都避免不了,但是生与死不代表人生的所有。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最终走向死亡,但我们也看到他们为了追求生存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即使面临再多困难,依然要坚强地活下去,这才是余华小说真正想要表达的关于生与死的全部。

2 存在

余华小说中的存在是荒诞的、是苦难和折磨、是虚无。在余华的早期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描述了十八岁的主人公离家出走或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主人公会因为帮人守护被抢的苹果被残暴对待,遭遇了众多荒诞的事情,正是向读者展现主人公眼中荒诞的世界,也是余华眼中荒诞的世界。[3]《难逃劫数》中的人,不论性别年龄,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而伤害他人甚至是杀害他人。《一九八六》的主人公遭受种种的酷刑而疯,当“文革”结束,“春天到了”的时候却被人们漠视、躲避着,揭示了人世的苦难和折磨。《现实一种》讲述了骨肉相残的世界,体现了人生莫大的苦难。《活着》是余华后期创作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名叫福贵。福贵原本出生在地主家庭,因土改而家庭破落,但是依然自强不息。之后福贵娶妻生子,有了一对子女,还有了一个小孙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福贵的所有亲人都离开了他,故事的最后只剩下他和小孙子相依为命。福贵经历了众多的打击与挫折,似乎早已经失去了活着的意义,最终只是为了活着为活着,活得虚无且无意义。

对此,余华认为,活着就是单纯的活着,反映出余华对人生的超脱。对于存在主题的描述,余华小说表现的是:无论苦难、艰险还是虚无,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应该要一视同仁。

3 善恶主题

余华小说中更多表现的是恶,死亡时表现出的血腥手段,《十八岁出门远行》主人公遭受的来自荒诞世界的恶意等,甚至《现实一种》中关于人们对暴力的喜爱,都无不表达着世界的恶意。用余华的话说,他的作品中都是无限接近现实世界的再现,那么这是否表示这是他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现实一种》中医生在肢解尸体时的谈笑风生更加能够让读者将医生与余华联系起来。因为余华曾经就是牙医,余华的父亲也是医生。医生人性中的“恶”反映了余华对生命的冷漠。事实上,余华早期的作品中尽是描绘关于人性的善。例如,作品《行走》《老师》《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中,余华用淡漠的手法描绘着这世界的点点温情,《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人公虽然一直被荒诞的世界所侵害,但是最终他回到了田野上,“自由”、“温暖”等都体现了人性本善,《活着》的福贵虽然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是他与亲人间的亲情却映照着人性的光辉。

余华的小说着重对人性的“恶”进行表述,但在表现人性恶的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善。似乎“善”与“恶”都是人性的代表,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充满死亡,又充满生机。这种善恶交接是余华想要表达的重点。余华认为,善恶本是一体,共同存在于人性之中,二者相辅相成。

4 结语

余华小说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生死主题、存在主题和善恶主题。余华通过在作品中大量描绘世界的残暴,以众多血腥的场景描绘表现出其对残暴世界的厌恶和恐惧,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和人性的看法。创作作品时,余华一直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小说中的一切血腥和人性,为读者展示了另一个世界,这与余华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也是余华对世界、人性的另一种感悟。

参考文献:

[1] 史莉娟,刘琳.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7-64.

[2] 马雅楠.福克纳和余华小说恶的主题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3(05):166-167.

[3] 黄沈俊,王有亮. 2012年余华研究综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55-59.

作者简介:冯亚(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