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树贤 刘太雷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及行业的变化特征,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针对现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探索,提出了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论述其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及如何实施,探究更适合当下行业发展形势需求及市场需要的产学研相结合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长远的职业发展生涯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
欧洲工业革命刺激并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业,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设计则成为商业竞争的有效手段,艺术设计便广泛与社会各行各业相结合。艺术设计者逐步成为独立的职业存在,并促进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设计,服务于生产,为企业产品设计增值,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实用、美观的产品,所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设计专业中显得特别重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任何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中发展。尤其在当今新形势下,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以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既存在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它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适合行业发展及市场发展需求的新模式。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科的建筑学校;另一类就是艺术设计学校。其中艺术设计学校还有两类型:一类是艺术设计培训机构,一般分布为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另一类是大中专院校,包括本、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等。[1]以上三类学校虽然各有特色,各有次重点,但是他们依然存在极限性,共同特点是注重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则较少体现,而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仅仅是专业的开端,导致毕业学生很难快速在设计单位进入设计角色。因此,尽管学校性质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培养方式各有区别,始终都必须为学生提供符合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及知识。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模式上应注重教学、生产及研究相结合,真正做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2 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行“3+1”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低,无法胜任设计单位的设计工作,即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项目设计脱节。尤其在目前新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新挑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创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改革与设置上,增加实践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相应缩短专业理论课程。实现“3+1”新型教学模式,即入学前3年在校参加专业理论课及课程实践课的学习,最后1年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将毕业设计转移到设计企业中完成,增加设计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在第7学期完成,第八学期直接进行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实习,让学生能专心在同一设计公司完成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并在毕业时直接参与工作,确保工作的连续性,真正做到毕业时与设计单位无缝对接,缩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现“模块化”教学
目前,地产行业发生变化,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状态也随着变化,其市场需要及行业需要都处于调整中,为更好适应市场及行业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行“模块化”教学。即课程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需求及行业人才职业要求的标准确立课程模块。以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专题设计课程及专题实践课程,按照设计创意构思、设计表达、设计实施与管理的行业设计流程进行课程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大体分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及软装设计等四大主要模块,每模块设置专业的课程设计及相应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选修模块学习,补充完善自己的专业体系,并通过专题设计及实践课程接触设计企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设计实践能力,突出产学相结合。同时,“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教研团队的组建,同一专业模块的专业老师便于专业交流,能促进教研有机结合。打破以往专业老师“万能贴”的局面,有利于提高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及科研力度,使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贯穿教师、学生、企业及市场需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设计职业知识、强调职业实践能力及反映设计市场需求的特色。
3 多元化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 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工作室”
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相结合形式多样,其中“工作室”是一种重要形式。从“工作室制”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立至今,欧洲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国内清华大学最先引入该模式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工作室”是学校连接企业的有效桥梁,是学生向专业设计师过渡的有效形式。在利用工作室资源优势下,参考设计企业的运营模式,承接设计实际项目业务,对内提供教学实践与科研,形成工作室与企业、设计产品、设计实践与教研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使专业教学能有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强化设计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二种方式。“引进来”即承接设计企业的设计实际项目,并引进到课上和课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达到实训的目的,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走出去”则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设计企业或设计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及亲身体验,以专题设计实训或毕业实习形式完成设计实际项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设计实践各方面专业知识,构建全方位的设计实践感受与学习。
实践表明,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实行“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取得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与广州不少设计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同时设计公司也为教学提供各种设计资源,使产学更接地气。(2)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能够较自如处理各种设计实际问题,毕业后能快速转换角色进入企业设计工作中。(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专业自信心提升,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4)“工作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张名片,不断在推广并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网络,如微信宣传,拓宽了产学相结合的途径。(5)通过“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已经成功孵化两个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团队,他们通过在工作室制度下的團队磨合及设计业务能力的提升,自行组建两大自主创业团队。总体而言“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丰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并有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塑造更符合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特征。
3.2 建立校内设计试验室
环境艺术设计试验室是开展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必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放映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试验室主要有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光环境研究实验室、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这些专业实验室能给学生提供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试验场所,对学生思维开发、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及课题研究培养都发挥重要作用。[3]试验室教学注重各类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实操能力提升。比如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学生动手制作自己设计的方案,将二维图纸设计方案转化为三维空间模型实物,建立空间感,并强调制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再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培养学生将设计思维转化为设计图纸的能力。第二,设计技术经验的提升。像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验室不仅将各类技术性强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陈列出来,还邀请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工人进课堂形象讲解,提升学生对建筑装饰材料技术工艺的三维认识。明显可见,实验室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强调操作性、时效性及市场化等特点,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转化场所。
3.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实习基地在实践环节中能提供设计实习机会,老师带学生到设计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全面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企业则通过实习基地招募实习生补充设计师资源,在此过程双方各得其所,学校培养人才解决人才输出问题,而企业则在实习中筛选合适的实习生补充设计师资源。所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强有力后盾。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当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及市场变化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长远的设计发展生涯。在顺应时代及行业发展的变化,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长远的设计发展生涯。
参考文献:
[1] 李玲.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4 (8):162.
[2] 刘义铭.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探索[J].创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0):149.
[3] 曾丽娟,吴健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1):106-108.
作者简介:许树贤(1986—),男,广东潮州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刘太雷,男,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