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要:《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课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节重点课,有很强的概念性,考试中设计的此类题目也比较难,所以整节课要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并熟记概念和性质,这些都是之后完成指数函数相关题目的基础,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并且把握重点难点。
关键词:教学案例分析学习方法高中数学
一、基本情况:教材分析
目前所用教材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人教A版),教学内容为下文章中指出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是必修1第2章“基本初等函数(Ⅰ)”中,在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而进一步的学习的第一个函数。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于初步的应用。第一个方面,学习基本初等函数需要掌握的是,学习函数的概念,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另一个方面是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是常见的重要的函数模型,与生活实践、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教学情景,引入到新课
数学教学应当从比较实际的问题开始进行,先带领同学们做一个实验,探究以下问题:
【引例】请同学们不断地沿同一方向对折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找出折叠的次数与某个变量(如纸的层数、纸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吗?(为了简化问题,不妨设纸的初始面积为单位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做,经历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探究过程:学生动手操作,寻找折叠次数与某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究结束后,相互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现在同学们开始做,请找出自变量是谁?自变量和哪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关系式是什么?请探究。
生:我探究的是折叠次数是自变量,折叠次数和纸的层数的关系式是y=2x(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折叠次数x:0 1 2 3……x,下一行写上纸的层数y:1 2 4 8……y,再下一行写上y=2x)。
师: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不同的关系式?请举手。
生:我找的自变量也是折叠次数,折叠次数和纸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式是y=0.5x。(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纸的面积y:1 0.5 0.25 0.125……y,再下一行写上y=0.5x)注意写的板书要上下排列整齐。
师:列出的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把它们的定义域扩充到全体实数后就成了一个新的函数,我们看自变量的位置在指数的位置,我们给这一类函数起名叫指数函数,这时候教师板书《课题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展示课件,学习目标和指数函数的定义。
2.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y=a^x(a>0且a≠1)(x∈R)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说明:当指数函数的定义域规定为R时,要使ax总有意义,必须满足条件a>0
(1)当a=0或a<0时,x<0或x=1/2时,ax无意义。
(2)当a=1时,y=ax=1,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做练习,判断下列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同学们请抢答。
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指数函数? 师:两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异同点,再做底数为3或的指数函数的图象。
【问题1】函数y=2与y=(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底数为3或呢?分析归纳出底数乘积为1的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
【问题2】你做的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是什么样的?从图象的走势来看,图象有几类?
探究过程:相邻的两位同学分别在教师发的格纸里,用描点法做同一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如y=2x,y=()x,y=3x,y=()x,……)的图象。教师提醒学生,作图时要注意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师巡视课堂,收集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实物投影仪介绍同学们作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猜想出指数函数的图象只有两类,同时引导学生,可由指数函数的定义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用性质指导作图;然后,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底数a取不同值时,函数图象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图象有且只有两类。
探究结果:图象只有两类,一类对应的底数01。
三、教学反思
指数函数是我们继初中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后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基本初等函数。教学中,首先创设问题情景,由一个引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学生两人一组同时画指数函数y=2x和y=(1/2)x而后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具体画法,引导同学们观察图象,归纳出其性质。再接着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出相关的指数函数的图象,使学生们得到一般问题的结论,渗透出由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于a>1和0 参考文献: [1]王立红,王建军,张晓莹,孙彦莹.实施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6). [2]王立红,王建军,张晓莹,张德新,赵元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效果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