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云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化学科,它包含很多文化知识,同时也担当着审美教育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边领略文字的魅力,一边体会丰富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培养情操,提升审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037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等着学生去挖掘、欣赏,以此提升审美能力。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应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审美教育,而过分注重理论传输、技巧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上日程,发挥教材的作用,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
一、斟字酌句,细细推敲,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文章的要素,一篇文章的好坏,值不值得欣赏,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好文章的语言无论质朴还是华丽都能在第一时间触碰到读者的心灵,吸引其深入探究。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一读文章,就被其语言迷住了,尤其是描写荷花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将荷花比作了“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看似在形态上没有关联,却形象地写出荷花在迷蒙月光之下的晶莹之美以及不染尘埃的高洁之姿。另外,作者将荷叶看成“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的比喻,透露出荷叶的舒展的自然形态以及动态的撩人之姿,实在美妙。学生透过语言,看到了荷塘月色下最美的风景,陶醉其中,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美。
二、融情于景,身临其境,体会意境美
意境,是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追求,也是文学作品的美感所在,所谓意境美就是作品中借助描写表现的情境和情调。意境美的欣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感受其中美妙。
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秋槐落蕊”的文字:“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借助自己感受的描写,为读者打开一扇欣赏的门,“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是走在落蕊上的感觉,细微柔软,好像是毛绒毯子似的,紧接着就是“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那是秋天来临独有的伤感,配上那一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再合适不过了。学生读着读着就走进了那个情景,跟随作者的文字,经历着情感的变化,在凄美的秋景中,感受秋天的寂静、凄凉以及清明。
三、走近作者,触摸生命,分析形象美
文学的生命是作品的形象,形象活了,作品才有生命。所以,美和形象是分不开的,没有鲜活的形象,美就没有了依托。在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从中体会文学的美丽之处。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刘兰芝的句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由此,一个勤劳、有才、有知识的女性形象就呈现在学生面前。接着读,学生就会为这个优秀的人物感到不平,她如此完美却被人赶出家门,可是她没有暗自神伤、抱怨命运,反而活得很精彩:“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读到这里,学生对人物形象地好感又上升了,她不仅是一个勤劳美丽的女子,也是一个坚强从容的生活强者,尽显女子美态。这样,刘兰芝完美的形象就被学生牢牢记住了,她的真善美让学生难以忘怀。
四、深入探究、洞悉人物,挖掘人性美
人性美是作品精神主题的一大亮点,也是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人性美不仅能传播正能量,还能感染学生,助其塑造完善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形象人性美的探究、解读、欣赏。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一篇以边城为背景展现人性美的文章,文章着重描写了三种感情:亲情、爱情、乡情,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纯洁、真挚。亲情是老船夫和孙女翠翠的相依为命,他们以船为生,彼此依靠,不离不弃,尽显血浓亲情下的人性美,是原始自然中最真的美。爱情是翠翠与傩送的互相欣赏、彼此挂念,无关海誓山盟,没有惊人之举,不受世俗、金钱、地位的影响,彼此是各自青春里最动听的歌谣,诉说着羞涩与爱慕。乡情,从老船夫到翠翠,从船总顺顺到傩送兄弟,都体现着人性的善良、正直、热情。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尔虞我诈、金钱权势,有的只是平等、互助、友爱,这种人性美源于乡邻之间,象征着人性的淳朴美好,是现代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学生在挖掘人性美之后,情感得到升华,对美又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结合语言文字的艺术学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审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