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霞
[摘 要]具有开放性、非预设性和创生性的“原生态”语文教学,才是真实、自然的教学,才能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从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重难点咬定文本,课堂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学过程追求动态生成等方面,探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原生态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007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课堂气氛浓厚热烈,学生表现异常活跃。但也存在许多教学手段华而不实,对话缺乏真情,训练单调乏味的现象。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呢?以下是本人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简明、具体
有效本质的语文教学,在目标的设计上应简明、清晰、具体,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以点带面。如我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设定了如下目标:(1)学生能通过阅读,从盲孩子和影子两个不同的人物角度复述课文,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2)学生能感同身受地体验盲人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学会关爱弱者。(3)学生能转换角色,换位思考,懂得“逆境中不消沉”“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的道理。这个教学目标是从学生角度来制定的,注重 “基础”和“发展”、“预设”和“生成”、“认知”和“情感”之间的联系,简明、清楚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咬定文本
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钻研文本上下工夫。
1.抓意象研读诗词。许多诗词中,作者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在教学中抓住意象,就能理解诗词的主旨和情感。如《武陵春》这首词,词人用拟人手法写“斜晖”“江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这“斜晖”“江水”正传达出这位女子爱与恨、相思与失望、切盼与哀怨的复杂情绪。这种以意象描写衬托心理的手法,可谓绝妙。如抓住意象进行教学,学生会领悟得更深刻。
2.抓人物研读小说。小说中对人物的解读是核心。如《香菱学诗》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香菱呢?“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蒙眬睡去。”可见她用心。“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一时探春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她把别人的说话都当成了诗韵,真是着了魔了,可见她专心。
3.抓思路研读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把握它的情感思路很有必要。有一位教师教读《那树》时是这样的:教师板书课题后,请学生们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
生(齐):那──树──啊!(饱含赞美之情。)
师: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类似的感情读出来。
师: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下面用痛苦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
生(齐):那──树──哟!(饱含痛苦无奈之情。)
师:找出文中表现“那树”痛苦无奈的句子,并用类似的情感读出来。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多读,让学生获得更深的领悟。
三、课堂教学应回归语文味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想,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应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出语文课堂,还原语文的“原生态”模样。
教学内容既包括教材的文本内容,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内容,而课堂的“主问题”是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中心问题。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们可以只抓“皇帝、大臣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这一个问题,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串全文、在教学上贯串始终、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的主线,这样就可消除零碎散乱、没有主线和主旨的低效教学的弊端,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追求动态生成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是非预设的,是动态变化的,它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
如在教学《伤仲永》时,当学生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就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之过。是他日攀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之过。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读书呢?”此时,我借此顺势引导:“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是怎样的态度?在求知、成长的过程中,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