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摘 要]真学课堂,就是将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自己,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真正乐园。教师作为课堂的舵手,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真正的接收效果。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灵动的、活跃的、充满智慧的、真正有效的真学课堂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真学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006
真学课堂是让学生“真听、真学、真感知”的课堂。在长期一线课堂的听课学习中,我观察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一些教师刻意模仿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在不恰当的情况下刻意追求新潮的教学方法,常常出现“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趁机说闲话的情况,名义上在追求创新追求课改,实际上教师刻板的教学观念仍难以转变。其次,“拖堂”现象仍然常见,节奏把控不清,逻辑顺序散乱,重点不清晰都是很严重的问题。教师“天马行空”的思路会让整个课堂节奏凌乱,学生只会越听越困顿。事实上,教师讲课的逻辑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严谨度。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不恰当应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有些课堂看似活跃,实则教师已沦为课件的奴隶,追求“花哨”的教学方式,热烈的互动,学生连基本的重点知识都没有掌握。
针对以上等等我所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对高中语文的真学课堂的构建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将列出我想到的三方面策略:
一、夯实自我,以个人授课魅力激发学生热情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是带有喜好、愉快色彩和个性意识的情感倾向。”高效的真学课堂应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情感上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学生反映,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课程不管多难都能学好。这直接反映了学习热情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激发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刻板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会消磨学生的兴趣;而激扬的授课热情、广博的知识储备等等个人魅力都将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阿房宫赋》一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如此等等对阿房宫恢弘气势的描写,教学时教师为了加强学生的互动,完全可以让学生描绘一幅自己脑海中的阿房宫图画,按照文中对屋檐、楼阁等等的描述对当时的宫殿盛况进行简单的复原。如此既可以加深对细节描写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同学讨论战国的历史,既有助于对文章情感的把控,又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只有“小组讨论”这样一种单一的互动的方式,我们应该根据所授课程随时调整、随时改变、随时创造。轻松、自主、兴趣化的课堂才可以称为真学课堂。
二、充分备课,加强课程逻辑性
语文作为文科的中心学科,极富感性之美,然而在教学中又必须注重其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体现在教师的表述能力,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等等方面。尤其如果课堂的节奏过慢将导致学生困倦缺乏激情,节奏太快导致神经过度紧张,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所以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对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外,每一教学层次的节奏也要有所规划。比如在重点、难点上必须放慢节奏,利用多种手段多次重复,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赤壁赋》的学习中,第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等环境描写的文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体会其中意境,当进入第三段、第四段时,“苏子”与“客”之间的对答是本文的重点之处,教师应在此处放慢节奏,对两者的哲学思辨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时间静止的哲学思想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另外“客”是否真的存在?这个对答过程是否只是苏子自己矛盾内心的体现?这样的问题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划清主次顺序,进而合理安排节奏。在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的效率”直接替换为“教的效率”,真实情况中,我们必须通过清晰的授课思路来达到追求的较高的“学的效率”。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告别“华而不实”
从最初的黑板粉笔的简单教学方式,到PPT等课件演示,再到目前电子交互白板的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这也是我们真学课堂理论所提倡的。但是如何合理利用,适度而不过度也成为一个需要教师严格把控的问题。例如在《蜀道难》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蜀道地形的复杂,以及剑门关易守难攻的地势。然而,教师也要向学生讲解运用的夸张、反衬等等写作手法。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而不能喧宾夺主。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诵音频,这有助于学生对诗歌韵律和情感的把控。中国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同时也不能为其所累,让课堂变得毫无章法,只为了互动而互动。
真学课堂,教师真的教,学生真的学。教师应跳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把真诚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然而一切改变都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做到稳中求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一点点更“灵动”,一点点更“创新”。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