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旭
摘 要:初中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而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深加重,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也会显得愈发吃力。因此,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
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在课堂上说话越来越简单,经常是用一两个词或短语干巴巴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答非所问,表达不清,非常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为了应试考试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整天在题海中奋战。即使是写作训练这样靠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内容,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高分作文模板。[1]而一些初中语文老师,为了应付各类的考试和测验,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让学生自主回答或发挥的比较少,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需求,致使学生有一种“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困惑。
而初中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存在,承载着更多培养学生个性的任务,所以初中语文的教学对形成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学生的个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切地需要对其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魅力。
1.个性化教学的概念
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都知道,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却很少有人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事实上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除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重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这在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若面对各科各年段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缺乏个性的模式化的方法实施教学,他们怎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怎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他们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张扬?这种无个性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它将导致学生创造力的衰微,而将学生加工成统一的“标准件”。最早的教学是个体教学,即一对一教学,但是能接受个性化教育的只是极少数贵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教学后来逐渐演变为班级教学,即一对多,也就是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正是由于有了班级教学,才大大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但是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发现:班级教学虽不像卢梭所说“是学生心灵的屠宰场”,可它那一刀切的模式让越来越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忍受,也越来越不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于是,个性化教学的概念便应运而生。现如今,我们虽然不能免除班级教学的传统模式,但却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造,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初中语文的知识。
2.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方式
第一,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应意识到,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建设校园网,校园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多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第二,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学生能够记忆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这些能力的人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悲惨前景。
3.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个性化教学这一概念,最早体现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的论著《爱弥尔》中,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限制,并未完全得到应用和发扬。但是,卢梭的这一思想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我们可以把个性化教学比喻为高科技的产品,但并非说它的科技含量越高就越有生命力,而是只有把这一理念真正运用到实际中来,产生有效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已经从“知识传授者和专家”逐渐转变为协作人员、帮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同样,学生的角色已不再是听从者和学习者,而是协作人员,甚至有时还会是专家。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育是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需要老师、学生、家长的全力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魅力,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个性化教学是既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它从不同层次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老师应正视个性化教学所带来的有利影响,并善加运用,给初中语文的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和吸引力,将我们汉文化的神秘魅力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晓燕.探讨个性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3(23).
[2]李子玉.论如何在初中语文中坚持个性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勤工俭学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