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职移动微课件开发策略

2015-05-30 15:48:13朱晓玮
新经济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策略

摘 要:“互联网+”意味着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教育移动化生态重构和转型。移动学习具有形式移动性、资源碎片性、学习泛在性和过程交互性等特点,高职移动微课件开发需根据其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高职 移动微课件 策略

一、“互联网+教育”的勃兴

1、“互联网+”浪潮来袭。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2015年中的Code大会上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目前已达到了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的80%,中国无疑将主导信息化背景下的移动革命。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将近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互联网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型已成定局。

当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概念后,网民点赞无数。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如果说,互联网+传统集市催生了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产生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新闻=新媒体,那么对于中国教育而言,“互联网+”则意味着其业已置身于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教育移动化、在线化的教育生态重构和转型中。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移动学习时代。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的定义有多个版本。一般而言,可以理解成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和设备,使得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戴斯蒙.基更(Desmond Keegan)曾经在其著名的《From d-learning,to e-learning,to m-learning》文章中,根据学习的形式与手段的不同,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工业革命时代的d-learning(远程学习)、80年代电子革命时代的e-learning(电子学习)和信息革命时代的m-learning(移动学习),指出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发展新阶段,且对“大学”的概念也形成了巨大冲击。虽然其分析针对远程教学,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m-learning是一个不错的实现“终身学习”的方式这点上,学界已有共识。

再以国际知名的新媒体联盟一年一度发表的《地平线报告》为例,其介绍六个在未来的一到五年、三个使用阶段(近期、中期和远期)内,在以教育为主的组织机构里可能成为主流的新兴技术或实践,以及在相同时问段内即将改变我们教育工作方法的挑战和趋势。其最新的2015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对于影响高等教育的技术、趋势与挑战的分析中,无论是近期的自带设备、中期的创客空间和可穿戴技术,抑或远期的自适应学习技术和物联网等,无不和移动学习紧密相关。

二、移动学习的特点

1、形式移动性。学习者不再被局限于教室里、台式电脑前。相反,学习地点、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工具、教师和学生等都是可以移动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移动学习是基于数字资源的移动学习,因为传统的读书看报也是“移动学习”。

2、资源碎片性。作为移动互联的产物,移动学习必然要求利用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学习,这就需要通过对知识点和技能点高效解构,将一个大目标及其学习资源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和碎片化资源,使学习者在零碎的时间里进行碎片化学习。当下炙手可热的微课资源即为典型的碎片化资源。

3、学习泛在性。它体现了先进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理念,即: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设备进行学习。

4、过程交互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通过同步或异步、线上和线下协同的混合式学习,实现学生、教师、资源和媒介工具间的多维信息交互、学习互动。

三、高职移动微课件开发策略

移动学习及其课件资源作为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而高职院校也应针对移动化学习的特点,按照相应的高职教学策略和技术路径,开发学习资源。

1、工具”快课“化。即:使用“快课技术”(Rapid e-learning)破解教学资源开发的经济性、技术性和时效性三大问题。这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无法回避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快速课件(Rapid E-Learning)开发技术是指基于快速课件模板工具开发的课件。其特点为:开发周期短,通常为1~3周每课时;成本相对较低,尤其适合于时间紧、更新快、数量多等情形。

经济性方面,其相对便宜,且摊薄到众多的高职教师、专业和课程上,平均成本更低;

技术性方面,无需太多计算机专业知识,上手快,易掌握,部分化解了高职教师特别是文科类、非教育技术背景之老师的资源开发技术壁垒;

时效性方面,高职专业教师可籍此摆脱资源开发的技术困扰等,专注于发挥专业比较优势,提升资源质量,快速优化更新,促进了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终端移动化。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90后,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手机等智能终端已经取代PC,成为这些课堂(乃至图书馆、寝室等几乎一切场所)低头一族的第一“好基友”,令老师头疼不已。但是,堵不如疏,在配套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也需要教学技术创新,引导智能终端及其配套资源成为学习者的好伙伴。

但是当下,移动教学资源开发普遍存在把PC端e-Learning资源搬家式的所谓移动资源建设的误区,无论是平台还是内容,其学习体验非常糟糕。想像一下,把20多寸計算机大屏幕呈现的资源强行塞入常见的5寸手机屏幕,足以令移动学习者敬而远之。我们需要根据移动设备的特性对移动学习进行重新设计。

鉴于手机屏幕较小等特点,我们基于国际知名的Articulate公司、Harbinger Knowledge Products Pvt. Ltd.等快课技术平台,其自适应技术使得一次开发而兼容PC、苹果和安卓各类智能终端和操作系统;其html5技术亦可避免资源中动画和视频交互出现传统的flash技术下智能终端常见的发热问题。

3、资源微课(碎片)化。一般而言,“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及其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无不具体而微。

在开发策略上,需注意以下问题:

内容定位上,定义问题的“颗粒度”要小,一次只针对单一且完整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设计;

系统设计上,需按照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碎片化(微课)资源的顶层设计思路。缺乏碎片化资源的传统课程体系已然式微,但离开了系统化设计的微课资源将是一盘散沙;

资源形式上,要注意和内容的平衡。应该承认一定条件下形式的重要性,例如,基于传统的PC端三分屏模式开发的微课件,其视频、交互等资源在手机等小屏幕上无法精准触摸,体验就很糟糕。但对于高职课程,尤其是一些技能点学习的微视频,简单地用手机或相机拍摄后用快课工具编辑即可胜任,好莱坞大片式的“高大上”制作剪辑不免有小题大做之嫌。微课资源还是内容为主。

4、测试游戏化。新媒体联盟一年一度发表的《地平线报告》中,2011-2014年其列出的中期内以教育为主的组织机构里可能成为主流的新兴技术或实践技术项下,游戏化的主题一直赫然在目(名称依次为:“游戏式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和“游戏与游戏化”)。

国外关于游戏化学习的研究发现,基于游戏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享受体验式学习。例如,英国严肃游戏学院研发主任凯蒂·萨伦认为,游戏化是学习的新未来,她指出通过游戏化的学习,學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国内实践性的研究较少。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课件开发团队创造性地通过快课工具平台如Articulate Studio的Learning Games和Raptivity Suite游戏设计模块,开发测试项目。以Raptivity Suite游戏设计模块为例,其包含“3D Blocks Roll”、“Answer or Deal”、“Car Driving”、“Memory Game”、“Slot Machine”、“Spin the Wheel”等24种游戏互动测试模板,以创建互动练习和测试题,无需编程技术,可制作适合任何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游戏化测试课程,也支持发布成508,SCORM,AICC格式,可被LMS跟踪各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和响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师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效果良好。

5、交互可视化。在商学院的经贸类课程的学情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智能类型上,本科学生偏向抽象思维而高职学生偏向形象思维;在知识类型上,本科学生偏向陈述型知识,高职学生偏向于程序型知识;本科学生常偏向于纯理论学习,而高职学生偏好动手实践。另外,不同于理工类专业课程,而商学院开设的《国际营销》、《国际贸易原理》、《国际商务》等课程及其学习领域内的许多知识技能,思辨的特点一般非常突出,且通常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对于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经贸类高职学生一般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们借助于快课工具丰富的互动模板将隐性知识实施学生、老师、资源等之间的多维可视化交互、可动化交互等。从而最终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使隐性知识和技能变得比较易于感受体验,方便理解掌握。当然,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快课工具模板有时多达数十种,模板的选择应该尽量和教学内容和特点匹配,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京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雁翎.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作者简介:

朱晓玮 性别:男,学历: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营销,国际商务,教学资源开发等。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市 2151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职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Passage Four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