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刍议

2015-05-30 15:17刘亦明
求知导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刘亦明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国内外形式,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调查发现,自“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以来,大学生的满意度偏低,原因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针对原因,探讨了对策。

“形势与政策”是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党的方针与政策,帮助大学生清醒认识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早在2004年10月,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形式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制定形式政策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1]在现代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上级国家教委的育人要求,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了常态化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在教学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因此,如何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如何利用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扬长避短,继续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就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调查分析

1.“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以来,笔者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了长沙保险学院、长沙民政学院、长沙学院等6所全日制高校,对不同院系的120名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120份,剔除3份不合格问卷后,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7.5%。围绕大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满意度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持满意态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有4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9%,不到50%,持不满意态度(包括“不满意” 和“非常不满意”)的有57人,占总数的48.8%,接近半数。

2.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持不满意态度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新课改精神指出:“现代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心理学家指出态度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动力之源,其影响和调节个体参与行为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必须加强课程改革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满意度。随后,笔者对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多选):认为是师资力量的占50.4%,排序第一位;据大学生反映,原因一是师资力量的匮乏,无专职教师,多是由公共课教师兼任;二是授课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水平方面,深度不够。例如,复杂的国际关系、大国之间的博弈等方面,知识体系和思辨能力明显不够完备;认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占38.5%,排序第二位。大学生反映的情况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不够明确,他们感觉很多高深理论东西仿佛离自己很遥远,但大学生比较关切的就业问题、民生保障问题,教师讲得又比较少,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明显错位;认为是教学内容所致大学生不满意的占31.6%,排序第三位。因为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随意性较大,多选用中央会议精神和国内外的部分热点,课时比例也不均衡;在教学方法方面,持不满意态度的大学生占26.5 %,超出了总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一。走访调查发现,教师多用的是结合背景材料的讲述法、听报告、看影像资料等方法,缺乏讨论与互动性。在教学评价方面,持不满意态度人数占23.9 %,接近于总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一,调查显示,教师对“政策与形式”的期末考核,多采用一张理论试卷定分数的方式,缺乏灵活性与合理性。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建议

1.教学目标要明晰化

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作用,壮大主流思想共识。”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丰富,需要一个核心目标来统领全局,使之体系化、科学化与常态化,保证政治导向的正确性。为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了解国外时政,新闻热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然后要贴近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指导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认识面临的形势,用学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实践,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2.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很浓的课程,再加上领域广、国际关系背景复杂、新闻热点更新快,要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性,要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保障。为此,“形势与政策”教师既要具备丰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对“形势与政策”有较深入透彻的研究,才能在授课环节中挥洒自如,三言两语就能让学生领会我党所制定政策中的“民本思想”,使大学生彻悟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那些大国为了本国的核心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博弈。教师队伍的建设可做到专兼结合,一是对本专业师资进行强化培训,使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 新;二是聘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作为一大亮点,专家有的学有所长,有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2]

3.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最基本的保障,“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性决定了该课程教材的统一性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时事、重要会议等内容。各高校只能参照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然后进行拓展延伸,但时效性和实效性也难以保证,因为本学科动态性太强。为此,要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抓住大学生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可在课前围绕某个热点问题,让大学生分别从网上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关上,要把握好尺度,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切不能模糊认识、向学生传达错误信号,否则将影响学生的思辨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3]

4.教学手段多样化

调查发现,不少“形势与政策”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一些教师仍然只采用“三个一”: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一言堂”的说教方法来照本宣科,将手中的教科书内容详细地讲授给大学生听。有时,似乎害怕大学生听不懂,讲得很多、很细。很少安排实践课、调查课,或围绕某个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本应该很有趣味性与时代感的形势政策知识点,课堂上却缺乏生机。此情况下, 如果在教学手段方面不进行改进,大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倦怠思想。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提高,而且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4]

5.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建立考评机制

建议建立考评机制,采取灵活的考核评价模式,将理论考试成绩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成绩与课外成绩相结合,应突出考核大学生对国内外热点的理解、分析能力,考察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与运用能力等。不要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来评价大学生,应把考试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与环节之中,把大学生参与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出勤情况及大学生的综合表现结合起来,予以综合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DB/OL].http://www.xiancn.com/gb/rbpaper/2004-10/15/content_363459.htm.

[2]李 静.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性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05):70—72.

[3]仇 华.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46—47.

[4]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03):48—60.

(作者单位:保险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